外交部長林佳龍出席「台歐海底電纜安全合作論壇」,並發表「國際海底電纜風險管理倡議」。李佳穎攝
由歐洲多國國會議員組成的「福爾摩沙俱樂部(the Formosa Club)」、國科會旗下智庫「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外交部今(10/28)日在台灣舉辦「台歐海底電纜安全合作論壇」。外交部長林佳龍發表以「RISK管理」為戰略框架的「國際海底電纜風險管理倡議」,歡迎所有與海底電纜有關全球利益相關夥伴加入,擴大合作。
林佳龍提到,在地震頻繁的印太地區,電纜受損是反覆發生的現狀;漁撈、挖泥、拋錨與離岸工程等事件,每年造成數百起電纜故障,導致通訊中斷、作業延誤,並使營運商與政府承受高昂維修成本,然而更令人憂心的是「蓄意破壞」的威脅。
林佳龍表示,許多國際海底電纜途經或鄰近台灣,連結印太地區、北美、歐洲及其他地區,台灣具有戰略意義,也有維護網路安全的責任,台海安全是一項重要的全球公共財,而台灣將盡其所能維持台海穩定。
林佳龍列舉,近年來台灣多次親身經歷電纜中斷的後果,連結外島的電纜受損,導致網路中斷,並對商業活動、金融服務、緊急通訊與民眾生活造成影響。他強調,破壞海纜作為混合戰與地緣政治脅迫的手段之一,正是試圖干擾或破壞電纜運作,以取得戰略優勢。
目前,台灣的行動包括:投資緊急維修能力、建立替代路徑、進行基礎設施現代化與法規改進,並欲加強與國際電纜業者及專家合作,因此台灣將啟動「國際海底電纜風險管理倡議」(RISK Management Initiative on International Undersea Cables),這不僅是一項國內計畫,而是一項全球夥伴合作平台。
「國際海底電纜風險管理倡議」的目標包括「風險緩解(Risk Mitigation)」,共同合作預防並減緩海底電纜所面臨的風險,藉由研擬策略與技術降低損害可能性,包括推動主動性維護、監測系統與快速應變機制,以加速事件發生後的回應與修復。
I則是「資訊共享(Information Sharing)」,鼓勵就海底電纜的潛在威脅與風險進行即時、有效且可行的情資共享,包括建立情報交換、預警通報與意外事件經驗分享的管道;S則是「系統改革(Systemic Reform)」,將推動制定具國際認可之準則,確保海底電纜的永續建設、運作與保護,包括提倡遵守現有如《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之國際公約,並於必要時推動新準則。
K則是「知識建構(Knowledge Building)」,盼透過培訓課程、工作坊與實務交流,強化各利益相關方的技術能力與知識,以確保各國與各產業能做足應對未來挑戰的準備,參與海底電纜的規畫與保護工作。
林佳龍強調,台灣願意共同致力維護一個自由、開放、安全且具韌性的全球環境,「國際海底電纜風險管理倡議」是一個具包容性的倡議,歡迎所有與海底電纜有關全球利益相關方加入,唯有透過共同努力,才能守護這些連結我們各國、經濟與人民之重要生命線。
不過當林佳龍提出國際倡議時,在野黨正在立法院阻擋「海纜七法」,林佳龍表示,台灣與歐洲的波羅的海、大西洋都面臨人為蓄意破壞海纜,這將影響全球網路連結、交易與航行,因此盼與歐洲國家合作,並希望朝野支持海纜七法,讓台灣有因應海纜破壞的法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