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最美主持人」李明璇將爭取國民黨提名參選明年台北市松山信義區市議員。截自李明璇臉書
記者周志豪/台北報導
迎戰2026縣市議員選舉,國民黨黨務人士表示,此次提名將延續過去兩屆直轄市議員提名模式,採「N+1」制度;此外,新人與青年「初選民調」加權總計,也一定會在前主席朱立倫時代加權百分百加基礎上,不會到退嚕。
所謂的「N+1」制度,是指在議員選區中,國民黨「現任議員席次數」(N)少於「擬應提席次數」時,現任議員全數保障提名,而「剩餘未提滿席次數」(+1),則由有意角逐新人去爭取。
而若在議員選區中,「現任議員席次數」與「擬應提席次數」相當或較多,代表沒有「+1」(剩餘未提滿席次數)空間,那所有現任議員必須與有意角逐新人一起初選。
至於屬「N+1」制度配套的新人與青年民調鼓勵加權,2018年時採首度參選新人民調均加權10%,而若是35歲以下青年參選還可再加權15%、36歲至40歲青年則可加權10%,也就是說同時具新人與青年身分加權累計最高25%。
2022年朱立倫為鼓勵青年參選,不僅將首度參選或首度爭取黨提名參選新人民調結果加權提高為30%,35歲以下青年參選,民調還可再累計加權70%;36歲至40歲餐與初選者,民調結果則可加權50%,也就是青年新人加權累計最高100%。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首創國民黨「N+1」直轄市議員提名制度,就是現任組發會主委李哲華。
黨務人士表示,2026縣市議員提名制度,「N+1」架構不會改變,制度可行就繼續用;至於新人與青年加權,一定會至少維持朱立倫時代的基礎(加權最多100%版本),不會更後退,至於是否將加權再提高,則要再研究。
黨務人士分析,保障新人是黨的立場,青年新人參選民調結果再加百分百加權,應該已有相當鼓勵青年參政效果,但畢竟選舉講求實力原則,若讓青年新人過度加權,卻讓有戰鬥力的其他新人無法出線,也不是勝選之道。
特別的是,2018年推動「N+1」制度時,原本是要將「2018直轄市、縣市議員提名特別辦法」都適用,但最後兩次提名,中常會都只有通過直轄市議員選舉提名特別辦法。
黨務人士坦言,當初推「N+1」制度時阻力很大,還有縣市議會黨團集體杯葛,如今行之有年,推動難度應會降低。
至於縣市議員提名藍白合作議題,黨務人士分析,應在直轄市議員選舉較有競合可能,屆時在各縣時討論,民調應是重要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