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美聯社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今(14)日表示,今年以來,台灣上市櫃公司接連傳出「異業整合」消息,在併購市場掀起一波熱門話題,並據此解讀,2025年併購市場的新趨勢,可以看到「異業整合」正在崛起,企業可從碎片化行業、產業龍頭多角化、異業結盟取代傳統併購等3面向,思考產業整合的機會點。
今年台灣併購市場「異業整合」消息包括 IC通路大廠大聯大2月28日宣布,以每股現金25元公開收購資訊服務廠商華經資訊至少 47.66%或最高51%股權。高爾夫球代工龍頭復盛應用也在3月11日宣布,將以14.81億餘元公開收購手工具廠伯鑫51%股權。
安永表示,上述2案例的共通點,都不是同業之間的併購,而是不同產業公司之間的「異業整合」。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重點是,該2個併購案,被收購公司在完成交易後,都將維持掛牌狀態,收購方也宣稱將挹注資源,協助整合其他服務與產品,拓展其事業版圖。
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任孝穎指出,從今年併購市場異業整合崛起的現象,可以觀察到有三個面向值得企業思考未來產業整合的機會點。
碎片化行業的被整併潛力。任孝穎表示,過去台灣中小企業,或是所謂的隱形冠軍,多靠專注策略,創造獨特性與競爭優勢,但全球業局勢快速變動,只靠過去招式打天下未必得以永續經營,往往就需要尋找外部資源,引入合作夥伴以共襄盛舉。
若是同業之間併購,或因規模相似,彼此資源受限制,整合不易;但今年異業整合案例的被收購方,例如系統整合業、手工具業,都屬於高度破碎化行業,此時具有整合實力、經驗以及規模較大的異業夥伴出現,並且發動收購,反而更有機會促成產業整合。
第二、產業龍頭多角化的成長契機。從收購方的角度來說,不少產業龍頭公司在市占率達一定規模後,再成長空間有限,此時若跨入新市場,是企業多角化的嘗試,而跨入高度碎片化行業,未來的成長潛力更具想像空間。
舉例來說,臺灣手工具產業的整體產值近千億元,但因產品多樣化的行業特性,手工具企業營收約新台幣10億元,就算「大廠」,同業之間的整併難度不小,這時具有規模優勢的異業大廠跨入打破僵局,加上未來可能還有其他的異業整合機會,進一步擴大規模,將更有機會在該行業開創新局面。
第三、異業結盟取代傳統併購。對異業整合的收購人而言,被收購公司過去幾十年累積的Know-How、產業關係,讓其得以迅速進入有潛力的新市場,加上對於新市場的熟悉度較低,異業整合的收購人往往更需仰賴原團隊及股東的力量。這也讓傳統收購公司以及被收購公司的主從關係變得模糊,彼此反而更像是一種結盟的夥伴關係,被收購公司的股東即便讓出主導權,但背後隱含的目的或為追求更大的目標市場及更快速的成長。
任孝穎表示,企業主不妨以更開放的態度,去探討不同的發展路徑,以及如何創造股東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