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高、中、低軌衛星差在哪?一文看懂衛星市場規模、產業別、技術應用

    2025-04-28 07:00 / 作者 戴嘉芬
    近年各國頻繁以火箭搭載衛星發射到太空。圖為去年日本H2A運載火箭搭載光學8號機衛星的發射畫面。路透社
    近年來衛星技術蓬勃發展,大幅降低衛星通訊使用門檻。究其原因,包括火箭助推器能回收再利用,發射成本隨之減低。而衛星本體製造技術與傳輸技術革新,加速製造週期,進而降低衛星通訊價格,也會讓用戶終端裝置更為普及。本篇將探討高、中、低軌衛星的差異,以及全球衛星市場規模、產業別和應用範疇。

    猶記得三年前俄烏戰爭開打時,SpaceX 執行長馬斯克對烏克蘭提供星鏈(Starlink)服務,讓烏克蘭在戰火下,仍能保持網路通訊。至此,衛星通訊成為國際間重大危急事件的數位韌性最重要一環。

    高軌、中軌、低軌差在哪?

    從技術上來看,多軌道衛星有高軌道GEO、中軌道MEO以及低軌道LEO三種。高軌道衛星擁有壽命長、信號穩定等優點,衛星高度達35786公里,只需要3顆就能覆蓋全球,使用年限約12~15年,但延遲性也高達540ms(毫秒)。

    中軌衛星則擁有低延遲、高覆蓋率等優點,軌道高度約5000~20000公里,約需20至30顆可覆蓋全球,延遲性約介於125~240毫秒,使用年限7至12年。

    至於低軌衛星擁有高速、低延遲、韌性強等特點,它所在軌道高度約500~2000公里,需要數百至數千顆才能覆蓋全球,延遲性小於50ms,使用年限僅3至5年。

    全球衛星市場產值規模

    根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SIA衛星產業協會資料顯示,2023年全球衛星產業規模為2,853億美元,年增1.4%,主要商機來自地面設備與衛星服務,各自佔比52.8%、38.7%,預估未來年成長率將高於10%;其中,Starlink 與 OneWeb 兩大低軌寬頻星系落地商用,有效拓展衛星網路用戶規模。而消費寬頻服務雖佔整體衛星服務僅4.4%營收貢獻,但相較其他產業而言,最具成長動能,年增率達41%。

    研調機構TrendForce預估2025年全球衛星市場產值將提升至3570億美元。截自Astranis YouTube

    工研院產科所通訊研究部分析師呂珮茹認為,有鑑於台廠針對特定衛星營運商難以取得專屬系整授權,在多軌衛星整合商機下,可從多方利害關係者多角經營滲透,甚至從客戶、通路夥伴身分反向影響營運商對設備的決策權。

    衛星產業有哪些?

    衛星產業類別廣泛,第一種是服務運營商、服務提供者以及衛星應用服務者,像是 SES、Starlink、Viasat 以及亞馬遜旗下的 Project Kuiper、OneWeb 以及中華電信等。

    第二種是衛星製造、本體、通訊酬載業者,包括 SpaceX、THALES、MDA、Planet、EMBRAER 以及台灣的 TASA國家太空中心和漢翔航空工業等。

    第三種是地面設備製造商、地面站 GW 以及用戶終端裝置,參與業者包括 HUGHES、KYMETA、Intellian 等,而台灣ICT產業包括上游晶片、PCB與材料業者,以及衛星接收天線元件業者,還有設備、電源供應器及纜線業者皆有機會參與。

    最後一種是衛星發射和太空永續業者,包括 SpaceX、ULA、BLUE ORIGIN、OneSpace,以及台灣晉陞太空公司 TiSPACE 等。

    衛星通訊應用有哪些?

    衛星通訊可用於智慧船舶,結合5G通訊來改善航行狀況,亦可提供船舶或飛機上的旅客通訊服務。近年來,則多用於救災,例如讓救災團隊使用衛星行動電話,或建置衛星訊號+行動基地台來協助救災;亦可於偏遠地區建置小型地面站服務,讓當地利用衛星訊號監控即時狀況。

    中華電信網路分公司國維處處長林宜誠指出,衛星通訊能提升網路韌性,平時通訊使用海纜+陸纜,倘若海纜斷線,可啟用微波,但微波頻寬有限,再以同步軌道衛星作為輔助,可有效提升頻寬。

    中華電信網路分公司國維處處長林宜誠指出,衛星通訊可做為海纜的備援。戴嘉芬攝

    他舉例,去年4月花蓮發生強震,中華電信在當地建立低軌衛星 OneWeb 救災通訊網路,提供消防署救援及災區民眾通訊,開啟我國首度以低軌衛星用於救災的先例。

    2024年4月,花蓮發生強震,數發部與中華電信於天祥啟用低軌衛星通訊服務,提供救災人員及民眾使用。太報資料照

    此外,中華電信亦與國內業者合作,提供海上、陸上衛星實證場域,共同創造台灣衛星生態系。陸上部分,分別於陽明山衛星地面站、馬祖福澳港區建置實驗場域,合作業者包括 TMYTEK稜研科技、RAPIDTEK鐳洋顆技、鐿鈦科技、仁寶電腦、耀登等,以及工研院和金屬工業發展中心,協助業者進行產品開發和應用。


    戴嘉芬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