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攜手工研院推動EUV製程餘氫資源化計畫,提升製程中殘餘氫氣的使用效益。取自TSMC
台積電攜手工研院推動極紫外光(EUV)製程餘氫資源化計畫,提升製程中殘餘氫氣的使用效益,創新研發30瓩混氫燃料電池發電系統,今年進一步以150瓩進行混氫燃料電池開發設計,目標將EUV製程的餘氫100%轉化為電力。
台積電在新出爐的ESG電子報中指出,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是該公司實踐綠色製造的重要策略,因應先進製程演進使氫氣需求量增加,為提升製程中殘餘氫氣的使用效益,台積電攜手工研院綠能系統與環境科技所推動「極紫外光製程餘氫資源化計畫」,創新研發30瓩混氫燃料電池發電系統,在50%濃度氫氣、每分鐘320公升的流量條件下,成功將餘氫轉換為電能,發電效率達到52.3%,並領先全球取得半導體製造設備安全衛生及環保基準(SEMI S2)認證;今年進一步以150瓩進行混氫燃料電池開發設計,目標將EUV製程的餘氫100%轉化為電力,促進更環保的生產管理。
台積電表示,EUV 製程需使用氫氣來維持光源的清潔與穩定,每台機台每分鐘的耗氫量超過400公升,使用後的氫氣進入真空泵後,因安全考量會與氮氣混合成約50%濃度的餘氫,通常需添加燃料或空氣燃燒轉化為無害氣體。
台積電EUV製程餘氫再利用流程。取自TSMC
為更有效利用這些餘氫,2021年,台積電攜手工研院綠能系統與環境科技所投入技術研究,根據格拉姆定律(Graham’s Law),利用氫氣擴散速率為氮氣 3.74 倍的原理,突破傳統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需99%以上純度的氫氣才能有效發電,將混合後的餘氫透過氫氣泵增壓,使燃料電池中陽極氫氣循環量高於氮氣循環量,因而讓氫氣濃度達到穩定的平衡狀態,不需純化至99%仍可發電,不僅提高氫氣使用效益,亦避免燃燒處理過程對環境的影響。
為持續精益求精,台積電繼與工研院新創團隊開發實驗性的30瓩混氫燃料電池後,以EUV製程餘氫100%資源化為目標,今年以製程氫氣實際用量預估,進行150瓩混氫燃料電池開發,並啟動將其產生的電力導入廠區使用的評估作業,以期打造更環保的綠色生產模式,為環境與資源永續利用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