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美對台稅率20% 工總示警:尚有匯率、「232調查」2大風險 電子業承壓加劇

    2025-08-01 12:19 / 作者 徐筱嵐
    工總理事長潘俊榮。徐筱嵐攝
    美國政府今(8/1)日宣佈,對我國輸美貨品課徵20%關稅。全國工業總會表示,此關稅調幅雖屬中等水平,略高於東南亞國家,更明顯高於日韓,我國出口面臨挑戰,尤其半導體、資通訊、機械、汽車零組件與車用電子等重點產業受影響最明顯;接下來,美國商務部啟動「232調查」,政府應爭取高技術項目獲得適當評估與保護,並就新台幣升值對出口產業的長期壓力,宜持續加強央行與產業界的溝通。

    工總分析,在區域比較上,日本、韓國已獲得與美方完成的雙邊協議,稅率平均約15%,給予相對競爭優勢;而東南亞國家當中,印尼採用19%稅率,未來將繼續吸引國際產業設廠擴展;越南以20%稅率與台灣同級,但其低廉勞動力成本及積極政策支持,讓越南在全球供應鏈調整中仍極具吸引力。

    菲律賓在單向開放政策架構下,對美國商品全面零關稅,反觀菲國出口美國則維持19%關稅,此一不對稱現象進一步鞏固美方在菲律賓的供應及銷售體系。至於美方與中國大陸及印度的談判尚未公布結果,其結果將會牽動全球供應鏈布局,仍需密切關注。

    工總強調,我國20%的關稅水平置於區域中段,雖非最不利,已明顯感受到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未來在全球訂單爭奪、新廠設置及供應鏈調整決策中,企業能否維持在美市佔率,不僅仰賴自身競爭力,更取決於政府及相關部門能否有效提供產業發展支援,協助企業提升整體競爭地位。

    美國川普政府公布個貿易夥伴的對等關稅稅率。太報製圖


    工總針對三大面向示警,首先,近期美國商務部正式啟動《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款,針對半導體、ICT設備及高科技零組件展開國安性調查,將評斷外國產品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影響,代表台灣高科技業未來面臨不僅關稅調整,更有可能被賦予更多出口限制、進口監控與非關稅障礙等挑戰。

    台灣的代表性企業,如台積電及涵蓋AI晶片、電子零組件的完整供應鏈體系,均是美國產業鏈重要節點。若美方以國安考量實施限制,不僅將影響採購結構,亦可能重塑全球訂單分配,增加我國產業鏈斷裂的風險。

    工總建議,政府應積極領導產業界成立跨部會應變團隊,密切監控政策變動,並強化與美國主管機關的溝通協作,藉彙整敏感品項清單與政策分析,並致力爭取台灣高技術項目獲得適當評估與保護,確保核心產品與技術得以持續對外出口與國際布局。

    其次是新台幣升值,工總指出,2025年新台幣兌美元多次突破29元,升幅顯著高於區域主要競爭貨幣如日圓與韓元,匯率升值雖有利於進口成本,對以出口為主的製造業尤具挑戰性。台灣多數出口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在薄利多銷的市場中,每升值1%,毛利平均縮減約0.4%至0.6%。匯率與關稅雙重壓力,使得部分產業已感受到接單遲緩乃至取消的影響。

    工總呼籲,政府宜持續加強央行與產業界的溝通,積極調節匯率市場,力求維持合理且穩定的匯率環境。同時,也擴展產業對匯率風險管理工具的推廣與教育,特別是協助中小企業利用期貨與衍生性金融產品提升避險能力。此外,金融監理機構持續檢討相關政策規範,以期降低企業面臨匯兌風險的障礙,增強整體抗壓實力。

    工總也喊話,面對關稅挑戰,政府提供出口轉型補助與營運貸款,協助業者強化美國地區倉儲、交付、售後服務機制,提升回應能力,減緩短期衝擊,同時,強化違規轉運的出口管理,避免輸美產遭課40%關稅或受池魚之殃。未來,產業競爭力提升仍需政府持續支持,協助企業深化技術創新、提升產品附加價值,並優化供應鏈管理與國際合作,強化跨部門合作,協助產業穩定發展並促進長遠發展。

    另外,針對台灣企業於東南亞多點佈局的策略,政府秉持既強化本地高附加價值產業核心、又合理推動海外產能擴展的雙管齊下方針,力求提升整體產業韌性與競爭優勢。當前公布的屬於架構性的協議,許多議題如非關稅貿易障礙、貿易便捷化、供應鏈韌性、經濟安全議題,以及投資採購等台美經貿合作相關議題後續還須與美方持續談判,期盼談判團隊謹守原則,維護產業利益。
    徐筱嵐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