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CPI年曾為1.54%,主要受到颱風影響,造成食物類價格上揚,但連續3個月低於2%的通膨警戒線。李政龍攝
主計總處今(8/6)日公布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1.54%,與6月的1.36%相比略增,主要受到颱風影響,造成食物類價格上揚,但連續3個月低於2%通膨警戒線。主計總處官員說明,7月丹納絲颱風帶來豪雨,推升菜價上漲,將持續反映到8月CPI,但整體漲幅不會太大;另外,對等關稅即將上路,受到農工原物料價格下滑,以及新台幣升值效應,評估對通膨衝擊有限。
統計顯示,7月CPI年增1.54%、核心CPI來到1.70%。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專門委員曹志弘說明,7月CPI主要因颱風帶來災情,不只蔬菜價格上揚,就連豬舍、雞舍等都嚴重受損,連帶讓豬肉、雞肉和雞蛋價格走升,豬肉漲幅連續4個月都在5%以上,而雞肉漲幅3.29%、創下17個月以來新高,雞蛋更是由跌轉升,原本跌幅逾1成,7月漲0.03%。
曹志弘指出,由於雞蛋中止連續18個月走跌,加上部分肉品因災情導致供給減少,連帶推升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關注的17項民生物資的CPI年增率上升至1.79%,也創下17個月以來的新高,同時逼近通膨警戒線的2%,不過,核心CPI已經連續16個月小於2%,判斷整體物價仍處於平穩。
由於8月1日台灣的對等關稅出爐,稅率為20%,外界關切是否會衝擊國內物價?曹志弘分析,觀察國際原油價格呈現兩位數的跌幅,以美元計價的進口物價指數為-1.69%,連續33個月走跌,加上新台幣兌美元升值,使得物價跌幅超過1成,而內銷品物價指數也持續下滑,將會影響原物料投入各項成本,讓廠商未來生產時可舒緩壓力。
曹志宏認為,美國的對等關稅政策已大致底定,8月出爐的稅率比4月還低,帶來的衝擊減弱,加上關稅將會影響國際需求,從7月的農工原物料價格來看,都比今年3月來得低,在需求受到影響,原物料價格下跌,反而對國內影響不大,至於美國進口產品勢必會漲價,但會有外溢效果,且新台幣升值效應,會降低進口物價壓力。
另外,對8月CPI的評估,曹志弘說,去年7月下旬有凱米颱風來襲,也影響到8月的CPI指數,在基期墊高,以及天候漸趨平穩的情況下,8月CPI著整體漲幅應該會與7月相當,蔬菜漲幅會遞延到8月,若9月能復耕後,後續有機會回穩,就看水果災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