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股市屢傳「AI泡沫化」危機,但產業專家認為,全球針對AI的硬體投資仍在持續中,並未減少。太報繪製
市場憂慮 AI 恐有泡沫化危機,美科技巨頭包括輝達、特斯拉、高通昨股價皆重挫。電影《大賣空》本尊貝瑞(Michael Burry)大量放空輝達與 Palantir,造成股市動盪。對此,產業專家認為,企業對 AI 的硬體投資不會因為「股市傳AI泡沫化」就減少,包括生產伺服器、晶片的業者都在穩定地投資,且會持續下去。
工研院今日(11/5)舉辦「眺望2026—AI產業趨勢研討會」,針對台灣AI產業鏈的機會與挑戰、AI Agent驅動下的服務業應用趨勢、智慧製造場域應用、下一波實體AI科技開啟自動化到自主防衛產業創新生態等議題進行分享;由產科國際所研究副總監徐富桂主持。
徐富桂受訪時指出,AI 就像之前的網路一樣,已持續融入人們生活中,包括洗衣機、冰箱都有 AI。從產業角度來看,企業對 AI 的硬體投資不會因為股市在傳泡沫化就減少,包括生產伺服器、晶片等業者都在持續投資,這樣的投資趨勢相對平穩。
他認為,金融圈有其操作的手法,股市上上下下才會有人賺錢。相較 AI 泡沫化議題,投資人可能比較擔心美中貿易戰對股市造成的衝撞,而需要選邊站。
徐富桂也在演講中指出,AI人工智慧正進入從虛擬邁向實體的關鍵轉型期。阿爾巴尼亞產生全世界第一個AI部長「Diella」震驚全球,這象徵 AI 不再只是輔助工具或顧問角色,而是已進化為具決策能力的「AI代理人」(AI Agent)。
他進一步表示,AI 正從存在於雲端與軟體中的虛擬智慧,逐步落地為可與實體世界互動的應用系統,包括機器人、無人機與智慧工廠等。這場由「虛擬智慧」邁向「實體智慧」的浪潮,正全面重塑全球產業格局。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副總監徐富桂認為,AI就像之前的網路一樣,已逐漸融入人們生活中。戴嘉芬攝
產科所產業分析師林建良則提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近期發布一份生成式AI研究報告,訪談150位企業高層,並分析300個公開案例。在受訪企業中,多數員工已自發性採購多種 AI 工具在工作中使用,這種現象被稱為「影子AI經濟」,凸顯企業內部實際使用情況與官方策略之間的斷層。
上述研究顯示,約有5%生成式AI專案帶來明確營收成長,還有95%成長空間與機會,顯見AI商機與發展仍後續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