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駁「台灣病」 葉俊顯:台灣未加入IMF!若遇金融風暴只能求自保

    2025-11-19 20:15 / 作者 戴嘉芬
    國發會主委葉俊顯認為,台灣非IMF成員,一旦有金融風暴,我們只能尋求自保。戴嘉芬攝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上週五以封面專題報導分析,台灣央行長期壓低台幣匯率,造就出口經濟繁榮,但內需疲弱、房價攀升,並將此形容為「台灣病」,引來國內官員接二連三反駁。國發會主委葉俊顯今表示,台灣既不是國際貨幣基金(IMF)的成員,也不是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成員國,一旦有金融風暴,我們只能靠自己自保,因此累積外匯無可厚非。

    葉俊顯今日接受《自由時報》採訪時表示,央行早期或許真的像經濟學人所言,為了要多賺外匯操控匯率。但這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台灣既不是國際貨幣基金的成員,也不是世界銀行的成員國,一旦有金融風暴,我們只能靠自己自保,因此累積外匯無可厚非。包括2008年的次貸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台灣都是這樣走過來的。

    國發會也補充表示,針對經常帳順差擴大,主要反映我國產業結構升級與高科技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日益提升。過去台灣出口以傳統製造為主,產品替代性高,匯率貶值有助提升出口競爭力;但隨著我國產業升級轉型,出口轉向電子、半導體等高附加價值,且具技術門檻與獨特性的產品,全球AI與數位轉型趨勢推升晶片需求,帶動我國資通訊與電子出口成長強勁。

    此外,2021年新台幣升值至 28 元新台幣兌一美元的價位,同年我國出口年增29.3%,顯示貶值並非我國出口及經常帳順差主因。

    國發會表示,我國為小型開放經濟體,外匯市場屬於淺碟型,易受國際資本流動及出口商資金運作影響。新臺幣匯率由市場供需決定,受外人投資、出口商資金配置及國際局勢等多重因素波動。惟因我國尚未加入國際金融組織,為維持經濟安全與金融穩定,必須維持充裕且具備即時調度能力的外匯存底,始能因應全球景氣波動及突發性風險,確保國家金融韌性。

    國發會強調,我國經濟發展雖表現亮眼,但面對社會結構與國際變局的挑戰。政府將持續推動產業升級轉型,強化產業韌性、擴大社會投資,改善所得分配,並以務實態度回應社會關切,推動經濟永續與包容發展。

    戴嘉芬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