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研究員暨總監劉佩真指出,後續必須密切觀察,台灣第二類、第三類半導體業者在採購上與中國的關聯性。資料照
中國商務部3日宣布基於國家安全及利益,自8月1日起限制半導體製造材料鎵和鍺出口。產業分析師指出,繼美光科技在中銷售產品「未通過網路安全審查」後,中國再度出招,反制美中科技戰、爭取談判籌碼意味濃厚。
中國商務部3日於官網公告,「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經國務院批准,決定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相關物項未經許可、不得出口,公告內容將從8月1日起實施。
中國面對近期美國對半導體業的重重封鎖,包括從設備、材料以及到 AI 相關晶片可能會擴大其管制範圍,因此採取相關反制動作。對此,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研究員暨總監劉佩真指出,中國目前在「鎵」這項礦物的含量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全球出口值已達83%。以2022年為例,中國對外主要出口國家包含台灣、日本、韓國、荷蘭、德國、馬來西亞等國。
劉佩真指出,「鎵」這項原料與半導體關聯性包括第二類半導體化合物如砷化鎵,或是第三類的氮化鎵,甚至是未來第四類的氧化鎵,都會引用到鎵做為原料。但是第一類受衝擊業者仍是基板業者為主,與製造相關的第二類業者才會受到相關負面影響。
劉佩真強調,未來必須密切觀察,與台灣相關的第二類、第三類半導體業者在基板的採購上,與中國目前的關聯情形。無論如何,目前美中科技大戰仍舊持續牽動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整體變化。
劉佩真指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日前率團訪問北京,期間會見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但後續美中科技戰似乎並沒有停歇的狀況。美國先前曾揚言在7月對中國相關 AI 晶片擴大祭出禁令,導致中國開始盤點手上能夠握有相對應的制裁資源,以及與美國談判的籌碼。
之前中國曾對美光產品進行「安全審查」未通過,現階段又祭出對於鎵、鍺材料的出口管制,這涉及到半導體相關製造部分。劉佩真表示,現階段可看出「美中雙方兩強的動作還是非常積極」,難免這些管制動作的負面效應會外溢到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當然也為下半年全球半導體業景氣和競合的複雜態勢更增添了些許不確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