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央行副總裁曝未來貨幣體系 朱美麗:台灣CBDC與其他支付工具應確保互通性

    2023-12-07 11:59 / 作者 徐筱嵐
    中央銀行LOGO
    各國中央銀行力推數位貨幣(CBDC),央行副總裁朱美麗今(12/7)指出,資產代幣化已成趨勢,包括RWA代幣化、比特幣、穩定幣或存款代幣,將成為驅動未來貨幣支付形式的改變,但作為支付工具仍有不足之處,數位貨幣需由央行CBDC作為計帳單位及最終清算資產,意即未來數位貨幣體系是整合代幣化與CBDC的金流基礎設施。

    央行副總裁朱美麗金今日出席財金公司112年度金融資訊系統年會,以「貨幣支付的演進及未來」為題進行專題演講。

    談到未來數位貨幣可能的樣態,朱美麗表示,在Bank4.0及開拓長尾市場的思維下,帶動金融業邁向數位創新,而落實須借助行動裝置、雲端、大數據、人工智慧(AI)、區塊鏈或分散式帳本技術(DLT)等技術持續發展與應用,並創新貨幣支付的新興形式,而驅動貨幣支付形式革新的關鍵可能是代幣化的數位資產(Digital Asset)及央行數位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Money,CBDC)。

    朱美麗指出,近年來「數位資產」規模及多樣性大幅增加,公、私部門均嘗試發展不同使用案例;包括存款、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房地產、藝術品等有形資產;或碳信用等無形資產,以現實世界資產(Real World Asset,RWA)作為代幣化基礎的規模,已明顯呈增加趨勢。

    她以今年為例,投資於RWA代幣化相關活動的金額,由年初約8億美元,快速成長至10月的近57億美元。不過,代幣化恐帶來的風險,包括智能合約靈活性不足與槓桿風險,以及代幣的所有權不能正確對應到現實世界資產的所有權,也會產生風險。

    央行貨幣仍是未來貨幣體系的信任基礎

    朱美麗說,因應資產代幣化,數位貨幣可能成為未來貨幣體系的核心,與資產代幣化底層技術類似的比特幣、穩定幣(stablecoin),以及近來受到大家關注的商業銀行存款代幣(deposit token),都是希望作為未來貨幣支付形式,卻各有其風險性。

    她說,比特幣價格波動大且具結構性缺陷,無法成為數位貨幣;穩定幣雖具支付潛力,但迄今為止,穩定幣不是貨幣,也不能確保價值完全穩定;存款代幣雖可能因壓力事件而使其價值下降,但較穩定幣安全。但不論是穩定幣或存款代幣均不具貨幣單一性,而央行貨幣由受信任的主體所發行,具有周延的制度性安排,無信用風險與流動性風險,央行貨幣仍是未來貨幣體系的信任基礎。

    朱美麗指出,國際結算銀行(BIS)認為,現有的支付流程恐無法滿足未來資產代幣化全天候交易、智能合約、原子清算的需求;未來的貨幣體系應支援代幣化資產,可由央行發行CBDC提供最終的支付清算服務,包含代幣化、CBDC及為整合兩者所建構的聯合帳本(Unified Ledger)。

    聯合帳本的概念不代表僅有一份帳本,而是各經濟體的代幣化帳本均可共存,再透過應用介面(API)連接至CBDC帳本,確保互通性,藉此降低訊息傳遞風險、增進清算速度,建立安全的交易環境,確保貨幣與資產雙方交易均以更安全、可靠、有效的方式移轉。

    央行正審慎評估及探索導入CBDC

    因應未來數位貨幣支付的需要,朱美麗說,已有部分國家央行開始驗證,積極探索可行性與應用性,我國央行也正審慎評估及探索CBDC的導入,若未來決定導入CBDC,應避免去金融中介化(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此外,CBDC應與其他支付工具並存,確保互通性,並考慮效率性及支持創新。

    朱麗美也透露,央行已分別完成「批發型CBDC可行性技術研究」及「通用型CBDC試驗計畫」。首先,針對CBDC認知度、需求、風險、設計及監理等各個層面,向公眾、政府機關、產業界及學術界等辦理意見調查;後續將依調查結果,透過座談等方式,進行廣泛溝通,以完善整體規劃。

    再者,央行持續調整與精進平台架構,提升交易處理量能,開發創新功能;另針對收付雙方皆無網路連線情境下,研議離線機制;並持續與國際組織SWIFT及BIS等進行資訊分享及經驗交流,確保相關設計與政策的周延,以因應未來貨幣體系的發展。
    徐筱嵐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