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Clubhouse的階級強化/當你使用科技產品沒付費時,你就是商品,賣掉的是注意力及時間

    2021-02-08 11:55 / 作者 張佩雯

    圖片
    網路社交App「Clubhouse」最近在全球爆紅。(圖片來源/Unsplash)




    使用Clubhouse接近一週,聽了幾個Room之後最深刻的反而不是誰的觀點特別有趣,或是與誰交流了什麼東西,是感嘆於這個平台帶來的階級強化。



    一、進入門檻:



    先從基礎來說,使用iPhone的門檻就比Android系統高上許多,因為Android系統有出中低階機型,你必須是擁有足夠經濟資本的人,才能進入這場遊戲。



    二、話語權的再增強:



    再者,Clubhouse的機制讓Moderator能夠設定發言人,許多KOL一進去房間,就會被CUE上台講話,不斷增加KOL所擁有的話語權。KOL通常都是比較善於自我經營的人,在平台的增強後,他們的聲量又獲得提升。



    志祺就在自己臉書感嘆,希望自己有隱形斗篷,不然進入每個房間都會被CUE,不難看出這個現象其實相當普遍。也能看到很多人不停分享截圖,說誰誰誰進來房間,好像與他說上話就很開心。



    在YouTuber、Podcaster大舉入侵後,KOL的增強體制獲得最大體現,他們可以簡單地互相拉抬,透過聊天增加粉絲黏著度,即便聊的內容知識密度、資訊密度極低,但粉絲因為可以滿足名人聊天的「窺視感」,仍願意花大把時間在上面。



    三、注意力是稀有資源:



    在資訊爆炸的當代,時間、注意力是稀有資源,人們都急於在最短時間獲得最多資訊,資訊焦慮也因應而生。



    Clubhouse的精英感與高社群密度,讓資訊焦慮乍看能獲得緩解,但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長時間的低密度資訊交流,加上高強度的社群活動,注意力反而容易被稀釋,甚至衰弱。



    四、你有什麼頭銜?



    Clubhouse的風氣乍看其實很像LinkedIn,是菁英程度很高的社群,每個人都會寫著自己輝煌的經歷,那你有什麼頭銜可以寫嗎?



    在準備發言,自我介紹時,一個產品經理、律師、工程師,會不會比一個大學生、研究生更容易得到贊同,更容易獲得聲量增強?



    五、時間也是另一項資本:



    作為一個觀眾,幾乎在上面是難以獲得聲量的,在聆聽時,你必須耗費注意力聆聽KOL、聆聽原本具有話語權的人們開台;在說話時,你必須耗費比KOL 更多的時間才能擁有自己的聲量。



    當然,在別的平台也是如此,只是Clubhouse的高強度社交讓這一點變得更加赤裸,觀眾必須多次舉手才可能擁有發言機會,而KOL 能輕而易舉獲得話語權。



    這邊的KOL不一定是YouTuber、Podcaster,某些網紅,甚至網黃都開始利用Clubhouse來進行聊天,即便內容既不輕鬆,也沒有任何資訊密度可言,如果拿掉身分,觀眾彷彿只是在咖啡廳聽著旁邊桌的人聊天。



    另外一項觀察,社畜在經營和使用Clubhouse是會很快感到無力的。一天工作8小時、睡眠時間7小時、吃飯時間2小時,如果再加上通勤時間、加班,能夠使用的時間本來就很有限,實在沒有心力總是掛在上面。



    而諷刺的是,Clubhouse的邀請函機制會跟隨你的活躍程度配發,也就是說,能夠不停拉朋友進來,讓自己的聲量極大化的人,通常耗費了大把時間在Clubhouse 上,也能看到有人半夜四五點還在聊天,這些都是一般社畜難以達成,就算試著嘗試,也無法長久的。



    小結:



    在科技圈有一句話很有名,「當你使用科技產品沒有付費時,你就是商品」在臉書、IG上我們販賣的是個資,讓廠商投放廣告。Clubhouse 或許還不足夠成熟,但現階段,我們販賣的是我們的注意力和時間,讓這些東西變成別人階級強化的養分。



    謝謝好朋友Yen-Feng Lu分享《監控資本主義》中的內容:「有人堅決認為我們是谷歌販賣的「商品」,這也不正確。事實上,我們是原物料抽取與徵收的目標,這些原物料隨後會流入谷歌的預測工廠。關於我們的行為預測,這才是谷歌的產品,而這些產品的銷售對象是其真實顧客,而非身為使用者的我們。我們只是達成他人目的的手段。」



    文章出處:Facebook(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張佩雯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