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俄烏戰爭100日 5大問題看懂現況和可能結束的方式

    2022-06-03 17:13 / 作者 林宜萱

    俄羅斯2月24日侵略烏克蘭,戰爭至本月2日滿100天,全球都直接或間接受到影響。本文整理《紐約時報》、《衛報》、路透社等分析,說明最新戰況、國際局勢和戰爭可能的結束方式。



    1.    戰爭打到哪裡了?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2日表示,俄軍佔領烏克蘭20%國土,戰線約1000公里長,烏克蘭東部每天約100名烏克蘭人死亡、450至500人受傷。



    烏克蘭東部的頓巴斯(Donbas)是俄軍當前主要目標。頓巴斯包含盧甘斯克(Lugansk)和頓內次克(Donetsk),以俄語人口為主,自2014年以來戰火不斷;盧甘斯克已經岌岌可危,俄軍只要再拿下北頓內次克市(Sievierodonetsk)和利西昌斯克市(Lysychansk),幾乎就能完全掌控盧甘斯克。



    外界普遍認為俄軍表現不如預期,沒能拿下烏克蘭首都基輔、第二大城哈爾科夫(Kharkiv)、軍港敖德薩(Odesa);較突出的成果只有攻佔南部大城刻松(Kherson)、擁有歐洲最大核電廠的札波羅熱州(Zaporizhzhia),以及經歷數週圍城才取得的東南部鋼鐵城市馬立波(Mariupol)。俄羅斯正在推動這些地區俄羅斯化,可能比照克里米亞模式,發動公投來促使這些地區「獨立」或加入俄羅斯聯邦。




    圖片
    烏克蘭東南部城市馬立波一名孕婦在產房時遭俄軍砲擊醫院,骨盆粉碎,送往其他醫院救治最終仍不幸身亡。(圖片來源/美聯社)




    2.    戰爭如何改變歐洲?



    歐洲安全和能源架構發生重大改變,歐盟原先有超過三分之一天然氣進口來自俄羅斯,作為制裁、以及避免俄國以能源作為威脅,須逐步擺脫依賴,使部分國家廢除核電的計劃必須延後、或者另尋其他替代來源,可能間接影響各國減少碳排放的進展。



    俄羅斯侵烏引發眾怒和擔憂,各國紛紛增加國防預算,中立的瑞士、奧地利也加入經濟制裁。鄰近俄羅斯的芬蘭、瑞典原本對俄態度溫和,近期宣布決定申請加入北約組織(NATO);但這受到土耳其的反對,因為土耳其認為芬蘭、瑞典包庇恐怖組織庫德工人黨(PKK);北約秘書長、芬蘭和瑞典領袖現必須努力與土耳其協商。



    3.    對全球的影響?



    俄國石油供應減少,油價居高不下;原仰賴俄國天然氣的歐洲國家需要另外尋找來源,使天然氣需求市場競爭更激烈。



    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小麥出口占全世界30%,此外還有大麥、玉米、葵花油、肥料等出口產品,除了農作受影響,俄軍封鎖亞速海港口城市馬立波,使糧食無法運出。擔憂糧食問題的國家如印度、阿根廷、埃及等紛紛祭出糧食禁運令。



    4.    制裁有效嗎?



    歐盟對於制裁俄羅斯的強度,無法達成一致意見,而歐盟任何制裁行動都必須成員國「全員同意」才能實施。匈牙利拒絕對俄羅斯石油進行全面禁運,最後推出了「禁海運、不禁管線」的石油禁令。



    即使歐盟想擺脫俄羅斯天然氣,也不可能一蹴可幾。對於制裁,俄國也有自己的手段,要求各國必須以盧布支付天然氣,否則斷供;目前被俄國斷供天然氣的只有波蘭、保加利亞、芬蘭、荷蘭,以及德國和丹麥的部分企業。



    少了這些出口量,對俄國影響不大,因為不斷升高的天然氣和石油價格可以抵銷缺口,且俄羅斯也可以尋找其他替代市場;《衛報》指出,俄國4月出口至中國的石油和天然氣同比增加50%。這不代表制裁沒有影響俄羅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俄國今年經濟將萎縮8.5%;但歐洲也同樣自傷經濟,需承擔通膨和能源上漲。




    圖片
    烏克蘭北部切爾尼科夫(Chernihiv)一名7歲兒童。(圖片來源/美聯社)




    5.    戰爭可能怎麼結束?



    各國對於戰爭應該有什麼成果,有不同看法。《紐時》指出,法國、德國等傳統歐洲大國,認為無法永遠擺脫或孤立俄羅斯,戰爭僵持太久只會使自身經濟嚴重惡化;曾受蘇聯摧殘的中東歐國家認為應該擊敗俄羅斯;美國希望削弱俄羅斯,國防部長奧斯汀就曾表示,「希望俄國被削弱到無法再做出類似侵略烏克蘭的事」。



    路透社引述前北約資深官員謝依(Jamie Shea)說法,如果要在軍事上擊潰俄軍,應該在6週前,俄軍開始撤退、轉而圍攻烏東地區時,「那時美國就該提供海馬斯(HIMARS)多管火箭發射系統給烏克蘭」。美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佛比利格(Joerg Forbrig)也說,烏軍雖然令人印象深刻,但無可否認,烏克蘭人受到一波波打擊,「和烏克蘭相比,俄羅斯有更多東西可以投入這場戰爭」。



    《衛報》經濟編輯艾略特(Larry Elliott)專文指出,普丁在戰場上的徹底失敗,是一種戰爭結束的方式,但從目前情況看來似乎不大可能,普丁不會無條件投降。而經濟封鎖將會帶來嚴重的附帶損害,已開發國家的生活水準下降,開發中的國家出現債務危機、能源危機、飢荒、暴動。因此,戰爭勢必以協議的方式結束。



    《紐時》則指,烏克蘭不大可能奪回刻松、馬立波、大部分的頓巴斯地區這些失土,因為裝備和兵力都不及俄軍,前美國駐波蘭大使佛里特(Daniel Fried)認為,目前還沒辦法討論什麼才是正確的解決方法,「這取決於烏克蘭對領土做出什麼樣的妥協」。




    林宜萱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