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俄烏戰爭將滿一年 俄軍還能在烏克蘭打多久?

    2023-02-22 08:50 / 作者 莊蕙嘉

    俄烏戰爭將屆滿一週年,俄國總統普丁21日在國情咨文演說誓言要戰下去,捍衛俄國利益與烏克蘭和平。英國《金融時報》以四個面向分析俄國在烏克蘭還能打多久,包含前線軍力、武器存量、戰爭財源及民眾觀感,認為這場戰爭恐仍將持續一段時日,但未談及明確的時間。




    圖片
    美國總統拜登20日至21日突訪烏克蘭與波蘭,波蘭首都華沙街頭出現寫著「拜登先生,給烏克蘭F-16吧」的旗幟。路透社




    俄軍武器損失大 製造不及消耗量



    普丁的左右手、俄國國家安全會議副主席麥維德夫月初巡視一座武器工廠時表示,俄國會製造數千輛現代化戰車「打敗烏克蘭」。但事實上,俄國在烏克蘭的軍備折損速度太快,國內製造速度根本跟不上,即使分三班日夜趕工仍無法補足。



    英國防衛大臣華勒斯去年12月指出,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俄國至少損失4500輛裝甲車、63架固定翼飛機、70架直升機、150架無人飛行器、12艘船艦及超過600發砲台。



    烏克蘭政府對俄軍武器損失的估算數字遠高於英國。迄本月初,俄軍折損6388輛裝甲車、2215座發砲台、295架飛機、284架直升機及796枚巡弋飛彈。



    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上周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俄軍迄今已損失近2300輛戰車,約為俄國擁有現代化戰車數量的一半。儘管俄軍正部署1800輛戰車至烏克蘭,另外還有5000輛戰車,但這些大多數是蘇聯時期的舊戰車,且保存狀況不佳。



    靠石油天然氣補財源 俄國經濟萎縮不大



    普丁在國情咨文演說驕傲表示,西方想擊垮俄國經濟,但沒成功,並宣稱經濟表現優於專家預期。儘管遭遇西方經濟制裁,拜石油和天然氣的破紀錄收益所賜,去年經濟萎縮幅度2.1%,比美國2007至2009年金融危機時還小。



    不過普丁恐怕無法高興太久。能源占俄國國家收入的四成,今年1月的能源收入暴跌46%,同時間軍費開支暴增,赤字勢必升高。俄國專家也估計,在西方禁運及設定價格上限等政策之下,今年俄國能源收入可能減少23%。



    男性人口不等於即戰力 俄軍能上前線有幾人



    美國塔弗茲大學軍事專家盧金(Pavel Luzin)指出,俄國對烏克蘭發起特殊軍事行動之初,俄國現役軍人約有74萬至78萬人,遠低於官方數字的115萬人,而且在前線作戰的實際軍力僅約16萬8000人,加上10萬左右的後備軍力。



    俄國18歲至50歲男性人口約3000萬,其中有軍事經驗者約900萬至1000萬人。



    俄國出師不利,開戰前幾個月就折損大半軍人,普丁於是在去年9月宣布徵兵30萬人。今年初俄國出現「政府可能第二度徵兵」的傳言,分析家認為,此時二度徵兵且規模相同,可能性不高。



    美國智庫「海軍分析中心」俄國研究計畫主任考夫曼認為,已經被徵召的軍人應還在受訓階段,「俄國還用不到新一批軍力」。

    根據烏克蘭軍方估計,開戰迄今俄軍已有13萬7780人喪生。



    俄國人口學家坦承,自戰爭爆發後逾50萬名俄國人逃離國家,其中多數是可能被徵召的役男。還在國內的男性,可能因為傷病或職業無法上戰場,因此能徵召的範圍又小了一些。



    戰爭、經濟加上男性減少,將影響俄國人口成長,是戰爭帶來的另一隱憂。



     



    普丁在國情咨文中「感謝人民對政府的支持,以及展現的勇氣與決心」。但是俄國民眾真的支持政府對烏克蘭出兵嗎?



    去年10月初普丁併吞烏東及烏南四區後,在莫斯科紅場舉辦盛大的慶祝集會,廣場擠滿18萬人。活動一結束,廣場周遭出現大批巴士,把民眾載離,顯示這是一場動員「走路工」,演給普丁看的政治秀。



    莫斯科當局對於打壓異議人士向來不遺餘力,因此支持侵烏的民眾實際上有多少,不得而知。



    俄國官方民調公司Vtsiom去年9月發布的民調宣稱,七成三的俄國人支持戰爭。俄國唯一一間獨立民調公司「列瓦達中心」的數字也差不多,七成二受訪者支持戰爭。



    對於明年要競選第五個總統任期的普丁而言,這場戰爭當然是選戰主軸,不過重點在於政府要花多少預算在宣傳戰爭上。



    《金融時報》總結,雖然俄國在軍力、武器及金錢等方面損失慘重,但因為有石油和天然氣收入,男性人口也多,武器聊備一格。雖然一年下來戰況不如普丁預期,但仍有打下去的本錢,因此戰爭恐怕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金融時報》也指出,中國是這場戰爭的不確定因素,若北京當局提供武器、軍援或大量購買俄國折扣石油,將讓戰爭惡化。





     


    莊蕙嘉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