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陸軍明斯特基地的豹二戰車。路透社
因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歐洲敲響戰爭警鐘。多國政府祭出補貼,並順勢配合美國總統川普各國「提高國防開支」的要求,目前歐洲的軍武工廠正以和平時期3倍的速度擴張。
英國《金融時報》12日在官網刊出一篇大規模調查報導,分析光學照片、超過1000座雷達及綜合統計數字,分析歐洲軍武工廠的擴張趨勢,涵蓋37家公司、150個設施。
自2022年2月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 歐洲武器基地的建設活動進入超速發展階段。歐洲軍武工廠的新工業區占地共計超過700萬平方公尺,代表歷史性的大規模重新整備。
分析顯示,變化顯著的土地面積從2020至2021年的79萬平方公尺,躍升至2024至2025年的280萬平方公尺。這些場地的照片證實,這些變化是施工造成,包括開挖、新建築、新闢道路以及各種施工。
其中,擴建規模最大的工廠之一,是德國國防巨頭萊茵金屬(Rheinmetall AG)和匈牙利國家國防公司「N7控股」的聯合計畫,這項計畫在匈牙利西部的瓦爾帕洛塔(Varpalota)打造一個大型彈藥和炸藥生產基地。
根據一份新聞稿,位於匈牙利的第一家工廠於2024 年7月竣工,為 萊茵金屬的KF41 「山貓」(Lynx)步兵戰車生產30毫米彈藥。
由於議題敏感,大多數國防團體皆以安全考量拒絕置評。萊茵金屬發言人羅曼表示:「出於公司安全原因,我們無法對衛星圖像上生產設施的所 輪廓發表評論。」
不過萊茵金屬表示,該工廠仍在繼續建設,並將生產其他類型的彈藥,包括用於豹二戰車、也能還有黑豹戰車的155毫米砲彈和120毫米彈藥。此外,該工廠還將設立一座炸藥工廠。
各項數據顯示,在公共補貼的推動下,歐洲長期承諾的國防復興,不僅表現在政策言辭或支出承諾中,更以實際建廠行動展現。
在美國的盟友承諾可能動搖的情況下,歐盟各國政府正在爭辯,如何維持對基輔當局的武器交付之際,同時重建自家武器庫存。
《金融時報》指出,透過1000 個雷達衛星通道,追蹤彈藥和飛彈生產相關場地的變化,這兩者是西方軍事支持烏克蘭的瓶頸。
例如,歐洲太空總署運作的「哨兵一號」(Sentinel-1)衛星,發射雷達脈衝並記錄其回波,即所謂的「背向散射」(backscatter),以此觀察地表變化。 數據顯示,約三分之一的調查地點出現擴建或施工的跡象。
雷達探測到的相關工作之規模和範圍表明,歐洲在重新武裝方面發生了世代性轉變,讓歐洲從按需生產的和平時期,轉向建立產業基礎,以應對更持久的戰爭需要。
「亞太論壇」高級兼任研究員、前北約軍備控制主任阿爾伯克(William Alberque)表示:「這些都是深層的結構性變化,將中長期性的改變國防工業。一旦你開始大規模生產彈藥,金屬和火藥就開始流通,從而降低成本以及飛彈生產的複雜度。」
《金融時報》調查與歐盟《支持彈藥生產行動》(ASAP)相關的88個基地。該計畫已投資5億歐元(約174億元台幣),用於解決彈藥和飛彈生產中的具體瓶頸問題。萊茵金屬和Roxel公司的基地都獲得ASAP的支持。
在ASAP資助的20個地點,可以看到明顯且具體的擴張,包括建造全新的工廠和道路。在另14個地點也可以看到小規模的擴張,例如正在建造新的停車場。其餘地點若不是沒有辦公大樓,就是沒有研發大樓。
歐盟執委會表示,歐盟正在就一項價值15億歐元(約522億元台幣)的新國防計畫進行談判,以「複製ASAP的邏輯」,撥款並資助聯合採購。
歐盟國防事務代表庫比柳斯(Andrius Kubilius)說,執委會正在研究是否可以採用類似的方法「激勵各產業擴大在其他領域的生產」,優先領域包括飛彈、防空、砲彈和無人機。
國防製造商對ASAP計畫讚不絕口。挪威-芬蘭製造商Nammo的發言人科斯沃爾德(Thorstein Korsvold)表示,ASAP「在幫助Nammo進行至關重要的生產投資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Nammo在ASAP計畫下獲得約5500萬歐元的資金,用於增加砲彈、推進劑和火藥的生產,而且還和其他製造商一同參與了另一個規模4140萬歐元的計畫。Nammo位於芬蘭維赫塔沃里的生產基地明顯地正大幅擴張。
不過專家也認為,遠程打擊能力仍然是歐洲和北約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從更廣泛的層面而言,俄羅斯正在超越對手。
奧斯陸大學研究員霍夫曼(Fabian Hoffmann)表示,飛彈對於有效遏制俄羅斯優勢地面部隊至關重要,「飛彈是北約勝利理論的先決條件。因為我們無法跟上俄羅斯的動員速度」。
他指出:「鑑於俄羅斯的急劇擴張,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建立一種可信的威懾力,也就是,如果你朝我們開槍,我們將立刻還擊。但如果我們要做到這 一點,就必須大幅擴大我們的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