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美突襲執法震撼韓商「感覺被捅一刀」 川普喊話外資「必須訓練美國工人」

    2025-09-08 09:21 / 作者 李寧怡
    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人員9月4日突襲喬治亞州現代汽車-LG新能源電池工廠時,為被拘工人戴上腰鍊。ICE/美聯社
    南韓現代汽車-LG新能源電池工廠逾300名韓籍勞工在美被拘,美方還發布被拘者戴手銬、腳鐐成排送上巴士的畫面,在首爾引發眾怒,也引發韓商對投資美國卻步的隱憂。美國總統川普週日(9/7)則堅稱美韓關係未受影響,但強調希望外商在美投資時「訓練美國員工」。

    川普週日在自家社群平台Truth Social寫道:「在喬治亞州現代電池廠的移民執法行動之後,我在此呼籲所有投資美國的外國企業,務必遵守我國的移民法律。」

    他寫道:「我們歡迎你們的投資,也鼓勵你們合法引進極為聰明、擁有優秀科技天賦的人才來打造世界級產品,而我們也會讓這件事快速且合法地實現。我們的要求是,你們要同時僱用並訓練美國工人。」

    川普發文前也向媒體表示,他會去了解現代汽車工廠遭突襲的事件情況,但宣稱此事並未傷害美韓關係。

    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CE)、國土安全調查局(HSI)的執法人員上週四(9/4)展開歷來最大規模的移民執法行動,突襲喬治亞州興建中的現代汽車-LG新能源電池工廠,拘捕475名外國人,其中300多人是疑似在美非法工作的韓國人。

    南韓當局週日(9/7)表示,已與美方完成協商,可望於週三(9/10)安排包機,將被拘留公民送回南韓。

    不過,ICE上週五發布被捕工人手腕、腰部與腳踝都被戴上鐐銬,陸續登上巴士的影片與照片,在南韓引發群情憤慨。

    《朝鮮日報》上週六刊出被拘工人雙手高舉貼在巴士上的照片,以及據稱是喬治亞拘留設施的影像,痛批環境「遍布黴菌,比監獄還糟」。

    幹員執行拘捕行動時,要求被拘工人雙手高舉趴在巴士旁。ICE/美聯社


    南韓《每日經濟新聞》則刊出漫畫,畫中川普手持棍棒,一名人物送上裝滿資金的箱子為美國工廠投資,卻因數十名赴美公務的韓國員工被捕感到不安。

    韓商原承諾在美追加投資1500億美元

    首爾崇實大學政治系主任金泰亨(音譯)向《彭博新聞》表示,韓資工廠遭突襲,「感覺就像背後被捅了一刀……大多數韓國人難免憤怒」。他並指出,韓資企業「必然會」因此卻步,不再積極推進對美投資。

    這場掃蕩行動可能為南韓對美擴大投資的計畫蒙上陰影。

    南韓是美國的第六大貿易夥伴,也是印太地區的緊密盟友。南韓總統李在明在事發前10天才與川普舉行峰會,強調雙邊同盟並推動簽署新的貿易協議。

    協議內容包括以3500億美元支持南韓企業在美擴張,其中1500億美元集中於造船業,韓國企業則承諾追加1500億美元直接投資美國。

    事實上,川普上任後,現代汽車集團已計劃未來4年在美追加投資260億美元。被突襲的喬治亞州工廠原本也是南韓支持美國製造業的具體象徵。

    被拘工人被要求排成一列。ICE/美聯社


    為緊急派員赴美才用免簽證

    《彭博新聞》引述韓國國際貿易協會國際通商研究院長張相植指出,美方若繼續嚴格執行移民法,卻不解決長期存在的簽證問題,韓商在美建廠或營運將面臨更多挑戰。

    據了解,被捕南韓公民可能是持B1或B2等短期訪問簽證,或透過旅行授權電子系統(ESTA)免簽證入境美國,但從事法律禁止的工作活動。

    韓媒報導,許多韓商在緊急派遣員工時選擇使用ESTA,該計畫原意是允許短期90天的商務旅行。

    張相植說:「美國要求韓國投資,但卻要我們只用美國人來建廠。實際上,這根本不可能。在建設期內必須有本國技術人員。」

    「打擊非法移民」與「吸引外商投資」相衝突

    雖然美方強調,這次行動是數月調查非法雇用的結果,並非出於政治動機,但帶來的觀感極具爭議。事件也突顯川普政府大力打擊非法移民與吸引外資與製造業回流兩大重點政策之間的矛盾。

    這場突襲行動已造成立即影響。喬治亞州工廠施工暫停,可能影響現代汽車在美擴大生產電動車的進程。現代汽車這座工業園區原本目標是每年生產50萬輛油電混合與電動車,且計畫僱用1萬2500名工人。

    LG新能源也宣布暫停員工赴美出差,並建議已在美國的員工返國。LG指出,被捕者中有47名是該公司員工,包括46名南韓人與1名印尼人;其他被捕南韓公民則是承包商。

    《彭博新聞》指出,南韓企業在全球電池供應鏈中具關鍵角色,美方原本鼓勵韓商赴美投資,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如今卻因非法移民掃蕩波及這些計畫,可能使雙邊貿易關係複雜化。
    李寧怡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