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彭博專欄:台灣戰略位置重要性更勝台積電 美台關係臨轉折、特別國防預算是關鍵之一

    2025-11-24 11:09 / 作者 李寧怡
    彭博專欄作家白蘭斯指出,台美關係將面臨轉折,未來數月是關鍵。路透社
    美國《彭博新聞》專欄作家白蘭斯曾經認為中國的奪台戰略不會成功,但他近來已不再那麼確定。他表示,中國對台灣長久以來的脅迫威嚇手段,原本只有反效果,但台美關係近來的不確定性升高,台灣內部的士氣也現裂痕。他強調,台美關係是維繫「世界最重要區域」西太平洋和平穩定的基礎;台灣不只有台積電,其地緣戰略位置更對美國至關重要。

    白蘭斯(Hal Brands)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研究學院教授,近日曾來台與政府官員、政治人物及分析家對話,了解台灣當前如何應對與美中兩國的關係。

    他強烈感覺到,台灣與美國的關係目前來到重要轉折點:一方面是美國近來的行動使台灣人的不確定性與焦慮升高;另一方面,在台灣亟需團結的時刻,政治上卻陷入僵局。

    在週一(11/24)刊出的最新文章中,白蘭斯強調,北京正加緊破壞台灣的穩定,如果台美要雙方要避免台灣生存受威脅,並維護美國戰略地位,未來數月至關重要。

    不只是台積電

    白蘭斯表示,當前美國人大多將台灣視為民主成功的典範或半導體超級大國。但台灣的核心重要性在於地緣戰略位置。

    台灣位於東海及南海之間,控制中國海岸線的進出通道,也位在太平洋第一島鏈的中間位置。白蘭斯指出,台灣若在「友善國家」之中,可串聯成一條遏制中國海上力量的警戒線;但若落入中國手中,可能被用來威脅菲律賓和日本,並破壞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安全體系。

    對北京而言,台灣是統治中國海岸線重要水域,也是將勢力範圍伸入太平洋的關鍵。曾有中國分析家說,台灣若有美國支持,就如同「套在巨龍頸上的鎖」。

    中國的多管齊下策略

    北京已制定多管齊下的奪台戰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首選是在不發生毀滅性戰爭的情況下奪取台灣。於是中共對台採取經典的「蟒蛇戰略」,藉由持續升高全面脅迫手段,企圖逐步收緊空間,迫使台灣屈服。

    在軍事上,中國不斷削弱台灣的主權範圍,並持續耗損台灣軍力,且加強宣傳台灣容易遭到入侵或封鎖;在外交上,則阻止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及活動,不斷壓縮台灣的外交空間。

    中國也企圖影響台灣民意,以源源不絕的網攻、假訊息與政治干預擾亂台灣社會,還曾切斷台灣聯外的海底電纜。

    但中國仍持續提升軍力,除了可當作北京脅迫手段不成功的備用計畫,也可在台灣內部營造一種「打不贏中國」的氛圍;亦讓部分美國人相信「干預台海代價太高」,繼而讓部分台灣人相信,最好選擇「不戰而降」。

    美國可靠嗎?

    白蘭斯指出,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本人對於美國保衛台灣一直未明確承諾,但他第一任期內,美國2018年發表的《國家軍事戰略》(2018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將美軍重心轉向在太平洋擊退中國的侵略野心,終結了之前15年著重應對中東地區恐怖分子的戰略。

    川普1.0也批准22次對台軍售,總金額達破紀錄的186.5億美元。路透社今年5月曾報導,川普2.0的對台軍售還將超越這個紀錄。

    拜登(Joe Biden)繼任總統後,更多次明確承諾將協防台灣。他的政府也直接向台灣提供美國庫存的武器;拜登政府更加強與盟邦合作,不僅提升對台灣的外交支持,也組建一個以美國、日本和澳洲為核心的聯盟,可能在戰爭爆發時為保衛台灣而戰。

    至於川普第二任期,則是積極面與消極面並存。從積極面來看,川普2.0的五角大廈已努力讓美國的彈藥生產更接近戰時狀態,並整頓可能阻礙美國備戰太平洋的官僚惰性。國防部副部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長期主張應著重於嚇阻中國入侵。

    川普也延續拜登時代的重要政策,包括澳英美(AUKUS)夥伴關係,並尋找菲律賓至太平洋中部的新基地位置。白蘭斯認為,川普敦促盟友更認真看待本國國防是正確的,但他的某些行動也明顯導致台灣內部的焦慮感升高。

    例如,台灣想要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但不可得,反而被課徵高額關稅(最初是32%,現為20%),讓台灣覺得美國對待朋友並沒有比對待敵人好多少。

    此外,五角大廈也一再要求台灣將軍事開支提高到 GDP 的10%,台北認為這在政治和經濟上都是不可能的,特別是美國對台許多武器交付已延宕數月甚至數年。

    白蘭斯提到,五角大廈似乎只關注中國侵台的威脅,忽視中國對台灣無日無之的灰色地帶恫嚇。這些政策的組合使賴清德政府承受巨大的政治壓力,而賴總統本人幾無多餘的政治資本可以損耗。

    此外,川普的對中政策也令台灣人不安。為避免破壞美中貿易談判,川普政府勸阻賴清德訪美,也暫停了部分對台軍售(直到本月才批准川普2.0首批軍售),還將美台非官方的國防會談降級。上月「川習會」未談及台灣,台灣人終於鬆了一口氣,但也突顯川普的政策令台灣人多麼不安。

    不過白蘭斯也指出,即使是「最親密的戰略夥伴」,也經常時有磨擦,所有動盪都可能將關係推向更堅固的基礎。

    台灣方面表示,已向川普端出條件優厚的貿易協議,包括大量購買美國農產品與軍備,並在美國國內投資半導體等產業,換取川普降低關稅。雙方若達協議,台灣便可主張已出力協助美國再工業化、並構築更具韌性的自由世界科技供應鏈。

    白蘭斯指出,部分美方人士曾不滿賴清德應對北京的言論風格,近期賴總統也有所收斂。未來一年間,如果美中貿易休戰因競爭升級而瓦解,美國將出現更鷹派的氛圍,也可能再度提升對台支持。

    然而,情況也可能因為台灣內部有中國支持者而惡化。

    美台關係風險之一:國防特別預算因政壇對立而未通過

    文中指出,台灣近來努力提升國防,改革徵兵制與後備役,軍費支出預計明年將增至國內生產毛額(GDP)的3%以上;賴政府也即將推出國防特別預算,可能在2030年將軍費占比提高到5%以上,但因政治氣氛高度對立,特別預算能否通過仍充滿風險。

    白蘭斯提到,由於台灣政局過於對立,恐怕無法達成「這座島嶼最需要的成果」;國民黨與號稱「第三勢力」的民眾黨掌握立法院多數,經常阻撓政府政策,朝野相互攻訐的怒火「簡直更勝於面對外敵」。

    文中提及,國民黨新任黨主席鄭麗文已多次抨擊國防支出過高,並批評民進黨迎合川普。白蘭斯提到,鄭麗文屬於國民黨內最親中的派系,倡議與習近平直接對話,初步分析顯示,她上月意外勝選黨主席,中國假訊息可能有助攻之效。

    白蘭斯警告,如果特別預算受阻或被立法院大幅刪減,支持川普的「美國優先」派人士就會把台灣當作搭便車的例子,那些想找藉口不支持台灣、宣稱「若台灣自己都不積極防衛,美國就不該冒險保護它」的人將更有底氣。

    白蘭斯更指出,國防特別預算若未通過,也可能使華府認為「台灣其中一個主要政黨並不認真看待國家安全」;若國民黨在2028年重奪總統大位,將製造極為不利的外交氛圍。若情勢如此發展,將使美台互信惡化,且可能形成惡性循環:美台對彼此失去信心,而中國的壓力在此同時繼續升級。

    美台關係風險之二:川普限制對台支持

    白蘭斯指出,美國方面的風險是,川普可能再次限制對台支持,以免激怒中國。

    其中一個可能是,川普明春訪中再與習近平會面時,中方可能要求美國從目前的「不支持」台獨更進一步,改為宣稱「反對」台獨。此外,若川普批准更多軍售或與台灣達成貿易協議,北京可能會以微妙手段收緊對稀土礦物的出口管制。

    中國的目標是凍結美台關係的某些關鍵元素,並突顯川普把美台關係置於他與習近平的和解交往之下。若真如此,可能擊潰台灣對美國的信任,而中國對台壓力不會減弱,台灣可能逐步陷入習近平希望造成的士氣低落狀態。

    白蘭斯強調,支持台灣不是國際慈善專案。台灣是科技供應鏈與第一島鏈的樞紐,處於美國在西太平洋聯盟體系北段與南段之間的關鍵位置。他表示,美台關係是這個「世界最重要區域」的安全基石,這段關係在未來多年會有多強韌,可能取決於未來數月的發展。
    李寧怡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