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台灣低薪創下新低標的22K政策,是前總統馬英九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財經政策之一;同樣在10年前推出搶救消費緊縮的,還有「振興經濟消費券」,此舉更是紅遍全球,成為其他景氣衰退市場的參考選項之一。
不過,最後無人跟進,歐盟各國經過討論,普遍地擴大基礎建設投資和減稅之外,多國也特別針對提高汽車消費來救經濟,大幅增加淘汰舊車的補助。為什麼獨厚汽車業?背後其實同時包含了經濟與環境因素的考量。
前總統馬英九曾發放消費券刺激經濟,此舉當時紅遍全球。(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首先,歐洲有多家歷史悠久的汽車大廠,例如德國的Daimler、法國的Renault、義大利Fiat、瑞典的Volvo(2010年被中國吉利汽車收購)等,總體汽車產業的營業額就佔了歐盟GDP將近7%,且創造1,300多萬個就業機會,超過歐盟總人口的6%,更貢獻歐洲15國稅收超過4,000億歐元。重點搶救汽車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外,當年度2009年9月,歐盟即將針對新車(輕型車與商用車)實施歐5(Euro 5)標準,即氮氧化物(NOx)排放需減量28%、懸浮微粒(PM)更需減量80%,推動更嚴格的環保排放法規在即,換車補助自然加碼,從義大利、愛爾蘭的1,500歐元、德國的2,500歐元到英國的2,000鎊不等,德國更直接命名該補貼政策為「環保津貼」。
到底經濟重要還是環保重要?面對1930年來最嚴重的經濟不景氣,其實歐盟內部經歷了非常激烈的辯論,快餓死了還要顧環境嗎?
那一波的金融風暴衝擊之大,如今回想起來,仍忍不住打寒顫,歐盟統計數字會告訴你,較大的經濟體如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國,當年度的經濟成長從負3%到負5%不等;當時我正好在倫敦金融城上班,實際的景氣衰退經驗很血淋淋,在地鐵站外不時看到今天又有人臥軌自殺的告示,或者附近哪棟大樓又有人跳樓。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當時主張延後新標準上路時程的聲音非常大。
綠能車輛示意圖。(攝影/Plug'n Drive/Flickr CC License)
所幸,最後歐盟的環保派贏得了這場論戰,不僅新規格上路時程不變,各國還紛紛拿出提高購買新車補助的因應方案,協助影響歐洲經濟廣泛的汽車產業渡過危機,也兼顧了環保,符合新法規的新車銷售在風暴中顯著成長。
對比齊頭式發放消費券,無法控制消費標的的作法,很可能在短期刺激經濟成長時,徒增多餘消費衍生的環境成本;如今,總統蔡英文在2019年元旦談話提到「將讓收入較少的民眾,能夠優先分享經濟成長的紅利」,不分標的的補貼方式無異於發放消費券;雖在各界反彈不斷後,官方已公開否認相關傳聞,但超徵之稅收該如何運用,著實有待商榷。
相較之下,可同時促進科技發展與環境永續的新車津貼無疑更為高明。
歐盟。(圖片來源/Pixabay)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心中好新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