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台灣關注國際政治的同溫層幾乎都在關注同一件事:川普在白宮記者會上宣布將暫停(halt)對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金援助,暫停期限為60至90天,直到調查WHO失職報告出來為止。
網路上雖然眾多討論,但台灣政府高層並未有相關評論。這是非常合理的,因為本案牽涉到的面向,除了有國際政治之外,尚有美國國內政治(例如民主黨與共和黨今年年底的大選競爭)。以一個外國政府的角度來看,並不合適直接表態或介入。
川普日前表示將暫停對WHO的金援。(圖片來源/Donald J. Trump Facebook)
網路上雖然眾多討論,但台灣政府高層並未有相關評論。這是非常合理的,因為本案牽涉到的面向,除了有國際政治之外,尚有美國國內政治(例如民主黨與共和黨今年年底的大選競爭)。以一個外國政府的角度來看,並不合適直接表態或介入。
讓我們把縱深拉長。熟讀國際關係史的人,不難聯想到這是從一次大戰以降,美國在國際事務上究竟要扮演何種角色的大辯論延伸,甚至聯想到更早期的「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美國的國際關係學界向來熱衷討論美國的外交角色,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兩大流派的辯論從未停歇。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爆發,適足給了一個討論的空間:我們到底需不需要WHO?
有件事得先釐清。川普宣布暫停對WHO的資金援助,並不等於美國要退出WHO,這是兩碼子事。川普或部分美國政要不滿的是WHO秘書長譚德塞的領導風格,以及高度政治化原本應該中立的WHO公衛體系,但如果是「WHO沒有實質效用甚至應該廢除或另起爐灶」這件事,坦白說並非美國兩大黨目前的主流意見。
如果說,國人把川普在推特上對WHO或中國的叫囂,解讀成台灣應該跟美國一起成立另外一個沒有中國的世界衛生組織,那就太天真了。在全球公共衛生體系上,需要的是全世界每一個國家的通力合作,台灣之所以在國際組織參與上大聲說應該要建立一個無縫的(seamless)公衛體系,而兩千三百萬台灣人的健康福祉不應該被遺漏,其論述邏輯就是台灣對於全球公衛福祉是不可或缺的。
以相同邏輯觀之,我們又怎能合理化一個「成立一個世界衛生組織,但卻排除14億中國人」的正當性呢?
更別說,老美普遍對國際事務是沒有興趣的,要美國政府另外拿出大筆資源預算去處理國際衛生事務或成立另外一個組織,根本沒辦得到選民的支持。
川普或部分美國政要不滿的是譚德塞的領導風格。(圖片來源/WHO Twitter)
川普如果想要永久終止對WHO的金援,或是在未來金援WHO或其他國際組織加上但書,白宮都需要國會的合作,這一點並不是川普的個人意志就可以決定的。
川普對WHO的公開不滿,其中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當然是轉移美國國內對川普政府處理疫情的不滿。在他宣布暫停對WHO金援後,美國國內的反應事實上是保守或反對的,例如美國聯邦眾議院外委會主席Eliot Engel認為,川普只是要轉移焦點,歐巴馬政府時期的美國前駐聯合國大使Samantha Power也在推特中抨擊川普此舉只在轉移外界對川普處理疫情不力的注意力。
除了美國國內的批評聲浪之外,國際社會也態度保留。美國在印太的重要盟邦澳洲及紐西蘭都對此表示反對,並支持WHO存在的必要性,另外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也稱川普此舉在疫情當下並不具正當性,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也說,現在不是削減世衛資源的時機。
簡單來說,這是一個國際政治的大爭論時刻。我們要去思考的是,一個沒有美國影響力的WHO,組織內部的權力真空將被中國填滿,這對台灣有何利弊得失?川普暫停對WHO的金援,意在要求譚德塞對此負責下台,並以此合理化美國處理疫情的表現,進而順利讓他能夠連任當選。
說到底,這是一個政治姿態。川普拋出了一個球,譚德塞或中國該怎麼接,全球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