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交給中國統治25年 香港無力再培植新富新產業

    2022-06-30 18:56 / 作者 陳家齊

    香港主權移交給中國即將屆滿25周年,在這期間香港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在最近三年的反政府示威、當局硬推國安法箝制港人自由,以及新冠肺炎導致香港零售旅遊業處處凋零。然而有件事卻完全沒有改變:香港的財富幾乎只靠房地產與金融創造,地產大亨李嘉誠與李兆基依舊是香港的代表性富豪,這四分之一個世紀中香港無力發展出新產業,創造新富豪。




    圖片
    香港房地產在主權移交25年來一枝獨秀,在創新產業方面交出白卷。路透社




    彭博新聞報導,儘管香港屢屢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但是這25年來卻無法培植出任何的新創產業。這25年間美國出現了馬斯克(Elon Musk)、祖克柏(Mark Zuckerberg)、貝佐斯(Jeff Bezos)等新興富豪以及他們的新創事業,中國也有馬雲、李彥宏、馬化騰這些新人物,香港在2022年的富豪榜,卻和1997年幾乎一模一樣。



    富豪榜全是老面孔,同一批家族



    這是因為香港規模3,680億美元(約10.96兆台幣)的經濟嚴重倚賴房地產。在港英時期,香港政府的財政收入已經絕大多數仰賴標售香港有限地皮所獲得的利益,到了1997年移交給中國後,這種「房地產霸權」的狀況只有變得更嚴重。



    根據彭博新聞統計的富豪榜,香港的主要富豪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李嘉誠、李兆基這些1996年就是香港首富的舊臉孔,到現在還是同樣位居首富地位。香港億萬富豪的年齡層之高只比義大利或者印度低,都集中在特定家族中,香港的「新興」富豪就包括李嘉誠的兒子李澤楷。



    在「一國兩制」接下來的25年中,房地產壟斷香港經濟與財富的比重恐怕只會繼續上升。香港第一任特首董建華曾經野心勃勃想要發展數位科技,參與當時正在勃興的網路浪潮,結果這些「數碼港」等開發計畫最後還是變成炒地皮。而在中國對香港的管控日益嚴苛的現況下,香港的金融業能否持續在國際佔據主要地位,已經成為疑問。



    房地產飆漲集中財富,造成貧富不均、新創產業窒息



    在房地產一枝獨秀下,高漲的房租讓任何新創事業都非常困難,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分析師賀雷洛就說:「香港的房地產問題是貧富不均的關鍵主因,同時也是缺乏創新的根源。」自1997年以來香港房地產上漲134%,而與2003年的低點相較,更是暴漲五倍之多。



    即將上任的香港新特首李家超誓言要把香港發展成「創新中心」,但是在媒體與言論自由遭到箝制,創作者可能隨時觸犯「國安法」,香港政府在各級學校強推中共意識形態的情況下,香港與其說要變成創新的沃土,更可能是變成思想的沙漠。



    在北京當局全面掌控香港治理方向的情況下,香港把未來發展完全寄託在「大灣區」,也就是與鄰近的深圳、廣州、東莞、澳門等地連成一氣。這些靠近珠江三角洲伶仃洋的海灣地帶,總計有約7,000萬人口,是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最早起飛的地帶,深圳更已經成為中國的科技業中心,香港想依託這樣的中國優勢,推動改革經濟,發展新產業。



    大灣區發展是希望所在,但香港可能將成為普通的中國大城



    但是直接向中國大陸靠攏,就創新而言恐怕並不是什麼好主意。最鮮明的例子就是香港的影視業,從1997年主權移交之後,香港原本執亞洲牛耳的電影產業,紛紛被中國大陸磁吸,失去創造力。香港特色的商業大片已經幾乎消失,港人獨特的粵語文化也正遭受打壓,流行樂失去活力。港星幾乎已經全部都是「遺老」,作用是在中國開拍的電影中增添懷舊的吸引力,香港歌手則是在中國的實境秀中充任「老一輩」的擺飾。



    目前,香港商界期望在新冠肺炎疫情結束,香港終於能夠完全開放門戶後,金融與經濟將迎來一波大復興。若能搭上「大灣區」的發展,香港也許能夠再創新一波榮景。只是到時候的香港,可能已經失去原本的國際大都會獨特風味,將變得更像只是中國大城的其中之一。




    陳家齊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