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新聞的調查報導指出,全球最大的「碳抵消」碳權交易公司「南極公司」(South Pole),過度誇大保育森林的碳抵消能力,使得這家公司販售的碳權遭到質疑。
從民航機到商業貨輪,許多現代生活所需的基礎設施仍舊必須使用會燃燒排碳的能源技術。從別的地方收購碳權,抵銷這些排碳,成為大型企業想要達成淨零排碳目標的關鍵工具。然而,碳權銷售市場缺乏有力的監管,屢次遭到質疑與唾棄,這次全球最大碳權銷售公司出事,讓減碳市場蒙上陰影。先前,《京都議定書》所設下的碳權交易市場,就曾在2010年代崩盤。
總部位於瑞士蘇黎世的南極公司,其最大的碳權銷售來源,是該公司在辛巴威開發的卡里巴森林保育計畫(Kariba)。從2010年開始,南極公司與碳綠投資公司(Carbon Green Investments,CGI),在辛巴威卡里巴地區投資保育大約200萬英畝的林地,這些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成為南極公司向雀巢、古馳(Gucci)、麥肯錫,甚至是彭博新聞母公司彭博集團銷售的碳抵消碳權。
而彭博新聞引述保育團體Renoster的科學家估計,南極公司誇大卡里巴計畫所能吸收的碳量大約30倍。其他的碳權評估機構,包括英國的Sylvera以及美國Calyx Global,則是估計卡里巴計畫的誇大幅度在5到8倍。
而且,這些碳權早已「超賣」,Sylvera估計南極公司與CGI必須持續未來25年持續保育卡里巴森林,才能滿足南極公司已經賣出、被各大企業每年申報拿去抵銷碳排放的碳權。這項保育計畫每個月至少要花費約6萬美元(約182萬台幣),南極公司與CGI都不保證會再營運25年。
可以用來作為碳抵消的碳權,核心概念是「增加力」(additionality)。也就是說,森林保育計畫並不是計算這些樹每年總計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就能全部拿出來賣。必須計算的是,保育這些森林所增加的碳吸收量是多少。
南極公司5年前在墨西哥投資的聖塔傑諾維瓦(Santa Genoveva)柚木林種植計畫,就根本不具增加碳吸收能力。聖塔傑諾維瓦柚木林的經理費南德茲直接向彭博新聞表明,南極公司有沒有出錢開發碳抵消,跟他們要不要種樹沒有關係,該項種樹開發計畫是把碳權銷售當成額外收入。
這些漏洞百出的碳抵消開發計畫,則是讓南極公司估計市值達到10億歐元(約327億台幣)、成為碳權市場獨角獸新創公司的根基。南極公司創辦人霍伊伯格(Renat Heuberger)個人持有的10%股權,讓他的身價攀升至1億歐元(約32.7億台幣)。
碳權銷售被視為非常重要的碳中和工具,彭博估計到2050年市場規模可以上看0.5兆美元(約15.2兆台幣)。但如果市場沒有健全的稽核制度,充斥各種誇張不實,企業就很難繼續投錢加購碳權。
總部位於瑞士蘇黎世的碳權顧問公司INFRAS部門主管佛斯勒(Jürg Füssler)說:「你去市場買5公斤的馬鈴薯,沒有人會想要只拿到1公斤。而這正是這個市場的現狀,基礎的市場信心已經遭到重創。」
今年1月,德國《時代周刊》(Die Zeit)與英國《衛報》聯合進行的調查報導發現,目前全球最大的碳抵消規範「Verra」所認證的雨林碳權,大約有90%虛假不實,等於是虛報10倍。
英國的Sylvera公司估計,南極公司與卡里巴計畫的虛報問題,可能使碳權市場遭到關鍵打擊,因為這個計畫非常知名,規模也非常大。卡里巴計畫已經賣出的碳權約是2,300萬個單位,等於全瑞士每年碳排放量的一半。
因應這項問題,達美航空與易捷航空、捷藍航空正自行開發減碳的計畫,不想再從南極公司這樣的中介商買碳權。福斯汽車也在開發自家的碳抵消計畫。2022年碳抵消碳權交易市場,比起2021年萎縮4%。
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的研究主管哈里森指出,要恢復市場信心,南極公司等交易商必須壯士斷腕,退回虛報的碳權交易所得,中止虛報的碳權銷售。但是到目前為止,這些公司都不願採取這樣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