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河裡剩一種魚「牠有9條命」台灣也受害 馬國獵殺小隊想趕盡殺絕

    2025-05-25 08:30 / 作者 簡竹君
    琵琶鼠魚在馬來西亞河川系統釀生態浩劫,民間組織「入侵魚種獵殺小隊」致力捕殺。圖片提供/入侵魚種獵殺小隊(SPIA)創辦人哈茲克(Mohamad Haziq A Rahman)
    馬來西亞吉隆坡附近河畔,每到假日總會出現一支獵殺小隊,捕撈外來入侵魚類「琵琶鼠(垃圾魚、清道夫)」,獵殺小隊領隊說牠們吃其他魚的卵且無天敵:「整條河只剩這種魚了。」專家指「琵琶鼠」生命力超強彷彿「有9條命」,獵殺小隊即使知道與牠的鬥爭幾無勝算,也不肯投降。台灣的河流同樣有琵琶鼠肆虐。

    「半島電視台」報導,由哈茲克(Mohamad Haziq A Rahman)帶領的「入侵魚種獵殺小隊(SPIA)」,幾乎每個週末都到吉隆坡附近巴生河( Klang River),捕撈下口鯰(suckermouth catfish),又稱琵琶鼠、清道夫、垃圾魚、國王琵琶。

    馬來西亞「入侵魚種獵殺小隊(SPIA)」創辦人哈茲克。圖片提供/入侵魚種獵殺小隊(SPIA)創辦人哈茲克(Mohamad Haziq A Rahman)


    根據台北市立動物園網站,「琵琶鼠」同樣威脅台灣河流中的原生物種,牠們原產於南美洲,因可吸食清理水族箱壁上的藻類,坊間又稱「清道夫魚」或「垃圾魚」。牠們因棄養、宗教團體放生等方式進入台灣河川,優秀的刮食能力可將河流底層的小魚及魚卵吞下肚,體型大到無天敵後繁衍越來越多,壓縮本土物種生存空間,網站指台灣原生物種遲早遭外來物種淘汰出局。

    馬來西亞「入侵魚種獵殺小隊」致力清除入侵馬國河川的琵琶鼠魚(清道夫)等外來物種。圖片提供/入侵魚種獵殺小隊(SPIA)創辦人哈茲克(Mohamad Haziq A Rahman)


    馬來西亞也是類似的景況,琵琶鼠可長達50至70公分,皮厚鱗硬,在馬國河流系統沒有天敵。「全球環境中心(Global Environment Centre)」河流生態專家凱拉桑(Kalithasan Kailasam)說,琵琶鼠能在髒水中快速繁殖和生存,「馬來西亞幾乎所有主要河流都有。」他警告外來物種恐導致馬國本土的水生生物滅絕。

    馬來西亞「入侵魚種獵殺小隊」致力清除入侵馬國河川的琵琶鼠魚(清道夫)等外來物種。圖片提供/入侵魚種獵殺小隊(SPIA)創辦人哈茲克(Mohamad Haziq A Rahman)


    35歲的哈茲克之前為醫療顧問,新冠疫情期間他在雪蘭莪州的住家附近捕魚,驚訝發現無論怎麼捕,都是琵琶鼠,「你看不到其他魚,只剩牠們。」他意識到入侵魚類的嚴重性,2022年成立「入侵魚種獵殺小隊(SPIA)」,號召志同道合朋友一起獵殺琵琶鼠。

    馬來西亞「入侵魚種獵殺小隊」致力清除入侵馬國河川的琵琶鼠魚(清道夫)等外來物種。圖片提供/入侵魚種獵殺小隊(SPIA)創辦人哈茲克(Mohamad Haziq A Rahman)


    35歲的哈茲克接受《太報》採訪表示,目前「獵殺小隊」核心成員23人,不過全國大約有1000人加入他們的行列,在各地執行獵殺任務。如今還有企業加入,小隊就曾與馬國家居裝飾零售商MR.DIY成立的非營利組織YAYASAN MR. D.I.Y.合作獵殺。

    馬來西亞「入侵魚種獵殺小隊」與與馬國家居裝飾零售商MR.DIY的非營利組織YAYASAN MR. D.I.Y.合作獵殺致琵琶鼠魚。圖片提供/入侵魚種獵殺小隊(SPIA)創辦人哈茲克(Mohamad Haziq A Rahman)


    「半島電視台」記者跟著哈茲克一到捕魚當天,獵殺小隊3小時內抓了半噸(500公斤)的琵琶鼠。哈茲克說小隊到2024年,在雪蘭莪州和吉隆坡河流已捕獲近31噸。

    雖然31噸看來成果豐碩,但專家對於獵殺小隊的「戰情」並不樂觀,因為這敵手適應力超強且很難死。

    馬來西亞「入侵魚種獵殺小隊」致力清除入侵馬國河川的琵琶鼠魚(清道夫)等外來物種。圖片提供/入侵魚種獵殺小隊(SPIA)創辦人哈茲克(Mohamad Haziq A Rahman)


    馬來西亞理科大學(USM)生物學專家凱魯尼桑(Khaironizam Md Zain)去年底接受馬國《星報》訪問時形容琵琶鼠「有9條命」,他曾經將其冷凍,解凍後發現還是活的;牠可在低氧、半鹹水存活;就算離水,特殊呼吸器官迷器(labyrinth organ)也能讓牠呼吸空氣中的氧氣。

    馬來西亞「入侵魚種獵殺小隊」致力清除入侵馬國河川的琵琶鼠魚(清道夫)等外來物種。圖片提供/入侵魚種獵殺小隊(SPIA)創辦人哈茲克(Mohamad Haziq A Rahman)


    獵殺小隊一開始將捕來的魚埋在遠離河流的土裡,最近他們把魚交給試圖開發新用途的企業,研究能否製成藥物、肥料、皮件等等;另也將部分漁獲交給大學研究。

    馬來西亞「入侵魚種獵殺小隊」致力清除入侵馬國河川的琵琶鼠魚(清道夫)等外來物種。圖片提供/入侵魚種獵殺小隊(SPIA)創辦人哈茲克(Mohamad Haziq A Rahman)


    有時他們會將琵琶鼠醃沙嗲烤來吃,成員說:「巴生河(捕到)的我們不吃,冷岳河(Langat River)的就OK。」冷岳河汙染程度遠低於巴生河。

    馬來西亞「入侵魚種獵殺小隊」致力清除入侵馬國河川的琵琶鼠魚(清道夫)等外來物種。圖片提供/入侵魚種獵殺小隊(SPIA)創辦人哈茲克(Mohamad Haziq A Rahman)


    《星報》報導,馬國博特拉大學(UPM)生物專家阿茲邁指出一般來說所有的魚都可吃,但巴生河被污染,水中很多寄生蟲、污染物,不建議食用當地捕撈的琵琶鼠。

    馬來西亞「入侵魚種獵殺小隊」致力清除入侵馬國河川的琵琶鼠魚(清道夫)等外來物種。圖片提供/入侵魚種獵殺小隊(SPIA)創辦人哈茲克(Mohamad Haziq A Rahman)


    馬國登嘉樓大學(UMT)科学與海洋環境學院艾哈邁德(Amirrudin Ahmad)也說,琵琶鼠以藻類和苔蘚為食,而藻類和苔蘚會吸收食物鏈底端的污染物,吃琵琶鼠汙染嚴重水域的琵琶鼠,相當於攝入污染物。

    馬來西亞「入侵魚種獵殺小隊」致力清除入侵馬國河川的琵琶鼠魚(清道夫)等外來物種。圖片提供/入侵魚種獵殺小隊(SPIA)創辦人哈茲克(Mohamad Haziq A Rahman)


    馬來西亞漁業部門調查,雪蘭莪州和吉隆坡地區6條河流中,90%魚類是外來物種,漁業官員哈珊(Adnan Hussain)說2021年至今當局向全國河流投放超過3000萬隻本地物種的魚蝦,雪蘭莪州政府去年還推出捕撈琵琶鼠獎勵,從州內2條河流中捕獲的琵琶鼠,政府每公斤支付1令吉(約7元台幣)。

    馬來西亞「入侵魚種獵殺小隊」致力清除入侵馬國河川的琵琶鼠魚(清道夫)等外來物種。圖片提供/入侵魚種獵殺小隊(SPIA)創辦人哈茲克(Mohamad Haziq A Rahman)


    但登嘉樓大學專家艾哈邁德說,想要徹底消滅入侵魚類「幾乎不可能」,他說馬來西亞已經有80餘種入侵魚類,包括紅尾鯰(Redtail catfish)、孔雀鱸(peacock bass)等,「這裡要嘛環境與牠們原生地相似,要嘛牠們適應性強,總之,牠們會留在這。」

    馬來西亞「入侵魚種獵殺小隊」致力清除入侵馬國河川的琵琶鼠魚(清道夫)等外來物種。圖片提供/入侵魚種獵殺小隊(SPIA)創辦人哈茲克(Mohamad Haziq A Rahman)


    「獵殺小隊」的哈茲克說他去的每一條河流都有外來物種,他和隊員都清楚,這是一場無法獲勝之戰,但是他不願放棄。「沒錯,這種魚不會消失,但現在不採取行動,情況只會更糟,有行動總好過置之不理。」他說:「至少我們可以減少(琵琶鼠)數量,而不是任由牠們完全取代我們原生的魚類。」

    馬來西亞「入侵魚種獵殺小隊」致力清除入侵馬國河川的琵琶鼠魚(清道夫)等外來物種。圖片提供/入侵魚種獵殺小隊(SPIA)創辦人哈茲克(Mohamad Haziq A Rahman)

    簡竹君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