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北大國小事故,肇事車輛暴衝的國成街,仍有一段未有實體人行道。洪敏隆攝
2025年5月三峽北大國小旁重大車禍,多名死傷者是過馬路的學童,事故後新北市政府提出3個月內導入「行人優先區」概念及實體減速設施,9月1日是國中小開學日,《太報》全面檢視政府做了哪些改善及存在未解的缺失。5月19日,一名78歲男子駕駛汽車高速行駛三峽區國成街,在國成街、國光街口闖紅燈失控暴衝正在過馬路的行人與學童,造成包含兩名三峽國中學童在內的4人死亡及12人受傷,震驚全國,此案也凸顯長期以來學區交通的道路設計及抑制速限等安全規範的不足,嚴重威脅學童步行安全。
事後新北市長侯友宜在檢討的市政會議與議會答詢都強調,會積極檢討學區周邊通學安全,導入「行人優先區」概念及實體減速設施,在3個月內於新學期開學前將提出相關措施。新北市交通局8月23日所發標題名為〈用心守護學童!北大國小周邊交通安全Plus〉新聞稿提到,事故後完成增設視覺化減速標線及通學區標誌,並在開學前建置實體減速丘與人行道路緣阻隔設施,「展現積極守護學童交通安全的決心。」
然而,《太報》記者8月25日以步行方式,從北大國小出發檢視周邊500公尺的學區範圍,並將重點放在今年1到5月該校周邊200公尺內的肇事點位,發現新北市府的學區交通改善重點仍放在「點」跟「線」,並非全「面」檢討及改進。
《太報》以北大國小周邊500公尺範圍的肇事熱點,以步行方式檢視。畫面截自道安網
改善集中單一路口 缺乏系統性檢視盤點新北市府的重點仍舊放在國成街、國光街口這個肇事路口,以及肇事駕駛從學成街左轉進入暴衝行駛的國成街路段。例如國成街、國光街口設置視覺化減速標線;在國成街距離國光街口約150公尺處設置雙向減速丘;原設於國成街學成路口的「時段性禁止進入」告示牌放大及增設;新北市警局在學成路與國成街口設置科技執法,取締車輛行駛時段性禁行路段。
通學時間國成街禁止通行,新北市府增加設置牌面,並以LED提醒會採科技執法。洪敏隆攝
國成街上新設置減速丘。洪敏隆攝
此外,國成街在往北大特區方向的部分人行道路段,有增設路緣石保護,但是,設置的是回復式導桿,諷刺的是在學成路轉入國成街口有一支回復式導桿被撞歪倒地,顯示回復式無法起保護作用,學成街往北大國小方向側,有100多公尺是設置無保護措施的標線型人行道,且寬度約僅1米,仍可見行人要閃避車輛的情事。
學成路進入國成街口,有一支回復式導桿被撞倒在地。洪敏隆攝
不只是國成街、國光街口這起重大肇事A1車禍,從交通部道安資料顯示,北大國小周邊200公尺範圍內的1至5月車禍共發生14件,造成4死29傷。其中,在國光街北大國小正門附近就發生一起車禍,可是檢視國光街東往西進入學區,學區標示卻設在西往東的對向車道,且國光街至學校正門口只有一個速限30及提醒注意學童安全牌面,地面沒有提醒及減速相關措施,反而是過校門口要到國成街口,才有視覺化減速標線。
更離譜的是12米寬的國光街,學校對面仍有一段沒有人行空間;同樣發生過事故的復興路132巷也沒有人行空間,實勘時間雖非上下課時間,仍可見學生走在路邊與車爭道。
國光街北大國小正門路段,未有任何車道縮減或減速設施,對面甚至有一大段沒有人行空間。洪敏隆攝
國光街進入學區只有設立速限及注意學童牌面,地面未劃設任何提醒駕駛已進入學區的設計。洪敏隆攝
復興路132巷是北大國小周邊肇事熱點,很多學生經過,但沒有人行空間,只能與車爭道。洪敏隆攝
挨批「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新北交通局駁改善不是一步就到位靖娟兒童安全基金會執行長許雅荏批評,三峽北大國小交通事故是全國矚目的重大案件,新北市府卻還是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在對應」,讓人質疑侯市長說「孩童安全是他在乎的」是真的嗎?還是因為要卸任,所以不用認真處理?
許雅荏說,改善學區交通安全不是單看「點」,而是全「面」檢討,肇事者難道只有在事故路口才會加速或失控嗎?當此事故案件有這麼多人犧牲,政府應該系統化、制度化檢視改善,針對整體學區的所有肇事熱點檢討;雖然很多事故不一定跟學生有關,但代表的是有「事故的高風險」,只要有人會通行,就會有交織的風險,應從學生行走的安全環境全面做改善。
新北市交通局副局長林麗珠回應,事故是發生在路口,但希望整條街都可以降速,因此設置減速丘及減速視覺標線,3個月內是先針對短期能做改善的先做,例如因為設置人行道涉及私人土地,國成街有一段人行空間的確有斷點,未來會請新北市養工處,在該地開發時納入將人行道做出來,強調交通改善不是一步到位,長期會針對未完善之處會再精進。
新北市府在國成街設置路緣石及回復式導桿區隔人行道。洪敏隆攝
新北市交工科表示,速限管理及牌面會再做通盤檢視,發新聞稿是提醒民眾,國成街已設置減速丘,達到宣導減速目的,現階段是用回復式導桿區隔人行道,長期加裝護欄替代。
仿造北市大學里 只有速限相同、作法差很多不只是北大國小學區的交通改善有問題,新北市政府宣稱比照台北市大學里的「行人友善區」規劃,第一個在暑假針對板橋忠孝國中與後埔國小周邊街廓規劃,但是,《太報》8月28日實地走訪發現,除了在路口進入區域設置彩色鋪面及設立速限20公里的牌面,並未有其他減速物理設施達到車輛降速目的。
台北市大學里是透過通行動線上交錯安排停車空間,使得行經車輛必須以曲折彎繞方式通過,達到車輛減速的目的,且在部分路段有縮窄車道、路面抬升、採用不同材質路面等措施,配合明確的告示標誌,讓行經的民眾清楚認知到已經進入不一樣的區域。
新北市參考北市大學里作法,將後埔國小正門前路段規劃速限20公里,但只有設置牌面提醒,路型並未調整。洪敏隆攝
北市大學里是透過停車空間布設調整路型,讓車輛不再直直開,達到車輛降速至20公里的目的。洪敏隆攝
反觀後埔國小正門口的路段仍是一直線,車道寬度未變未縮減,也沒有彎繞設計,記者觀察車輛進入後依舊是快速行駛,由於靠校門側仍只規劃標線型人行道,還可見機車騎在上面;後埔國小的後門甚至連行人通行空間都沒有,只見孩童在車輛間閃避通行。
後埔國小後面沒有人行空間,孩童只能走在路上與車爭道。洪敏隆攝
後埔國小正門缺乏實體人行道,不僅車輛未依規定減速至20公里,還常見機車騎在標線型人行道。洪敏隆攝
學區檢核要「看得見人、慢得下來」高雄市行人路權促進會成立街道醫學院,這兩年協助很多高雄、屏東的學校全面性盤點學區內的交通安全問題,並指引協助改善方法。理事長林于凱點出現在很多縣市學校學區改善問題在於,儘管這幾年國土署有編列大筆預算供學區改善,一來因為學校執行期程較趕,通常都只處理四周通學步廊,花1、2千萬元工程經費只作鋪面重新布置,二來很多學校是委託發包的土木公司、工程顧問公司或景觀公司做規劃,缺乏交通設計的背景。
過去很多人誤以為路平整、人行道存在,就代表孩子的通學路夠安全了。但實際上,街道是否真的適合行走,還需要從更細緻的角度檢視。街道醫學院的檢核表提供了四個面向:看得見人、穿得過去、慢得下來、走得舒服,協助具體辨識潛藏在日常街道裡的學童安全危險。
許雅荏表示,通學區的安全檢核,一是應該考量孩子身高特殊性,路口不應該有阻礙物甚至停車等行為,二是通行路口路徑必須要縮短,三是做出實體人行道保護孩童,四是進入學區的明顯識別,且不能只靠駕駛自制,必須要有物理性減速措施及作為。
民權國小是台北市第一個通學區示範案例,北市府作法是由政府、學校與地方共同會勘研擬方案,重點不只是在校園四周廊道,而是周邊鄰近路段串接學童上、放學動線。
實地觀察會發現,即使是在小巷要往學校方向,都會有通學區標誌標線、降低速限,在進入學區範圍及孩童通學路徑會通過的路口,都會設置視覺化減速標線提醒駕駛放慢速度,同時調整路口行人庇護島及行穿線退縮,如民權東路與新中街口、三民路口,並提升學童於路口的能見度。
不論是大馬路或小巷子,進入台北市民權國小通學區,地面都會有圖案提醒駕駛注意減速慢行。洪敏隆攝
改善指引無強制力 國土署要鼓勵六都做示範區事實上,交通部這兩年有頒布《校園周邊人行空間改善參考指引》,裡面以大量鄰近的日本、韓國所做的示範為例,例如怎樣透過物理性的設計來降低車的速度,如何可以提高孩童的能見度等等,但是指引缺乏強制力,真正依照建議落實的學區是少之又少。
許雅荏認為,有指引卻無法在地方落實,是卡在民意溝通,民意綁架環境交通改善思維,導致很多學區交通改善缺乏交通專業跟系統化,成為人本交通往前進,追求零死亡的很大阻礙。
北市民權國小在通學區範圍內或孩童常經過路口,都會以視覺化減速標線,讓車輛降速。洪敏隆攝
國土署對此將會在六個直轄市分別推動2處,以補助方式優先推動總計共12處的通學區改善示範區,希望集中資源改善高風險路段,讓民眾看見「安全與便利共存」的可能。示範計畫的推動,將建立民間參與管道,邀請家長團體、交通團體、村里長、警政單位等共同加入討論,一同為兒少通學安全把關,告別基層單打獨鬥的窘境,讓工程改善與學區定義能更緊密搭配。
林于凱贊成找示範區的做法,認為「與其追求量,不如追求質」,將標準規範做出來,讓未來其他學校在設計規劃可以做參考,要真正改善步行環境,不能只依賴政府的政策,而是應該讓社區、學校、政府共同參與,一起推動更友善的街道設計,讓更多人重視人行道不連續、車速過快、缺乏遮蔽或安全設施,這些問題不僅讓學生感到不便,也會直接影響社區民眾的安全。
不過,目前交通部建議的學區範圍是學校周邊的150公尺,若以北大國小事故為例,很多死傷是三峽國中的學童,他們是在放學的通學路徑遭到飛來橫禍,目前交通部道安網的學校周邊範圍是以100、200及500公尺做區分,即使是周邊200公尺,也未納入出事的國成街、國光街口,500公尺才有納入,靖娟呼籲應該至少要比照鄰國日本的通學區範圍定義是學校周邊500公尺,韓國是300公尺的範圍,才能真正達到保護學童通學的目的。
人本交通非一蹴而就,打造安全通學路網,而不是只在學校週邊鋪設人行道,或只在一個路段、路口設置減速標誌或設施就能改善,而是提供學童從家裡到學校的完整保護,校園通學示範區的執行和成果相對重要,也才能落實社會對兒童權利的基本保障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