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原人下顎骨化石,張介宇攝影。科博館提供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日本東京大學合作的研究成果,有重大突破!館藏來自澎湖水道的「澎湖原人」下顎骨化石,經歷十年國際合作研究,證實其屬於「丹尼索瓦人男性個體」,這是全球首度證實丹尼索瓦人曾分布至台灣,是台灣現存具有直立人特徵的最古老人類化石。研究成果已於今(4/11)日正式發表於國際頂尖科學期刊《Science》。
「澎湖原人」化石由台灣漁民於台灣海峽澎湖水道底拖作業中意外撈起,化石年代推估距今約19至13萬年,或7至1萬年之間,為目前台灣發現具直立人特徵的最古老古人類化石。早在2015年,科博館研究員張鈞翔與東京大學教授海部陽介就曾發表初步研究,登上《Nature Communications》,但當時尚無法獲取明確遺傳資訊。
科博館地質學組張鈞翔博士投入澎湖原人化石研究橫跨10年,張介宇攝影。科博館提供
科博館指出,本次研究突破困境,透過先進的「古蛋白質序列分析」技術,從澎湖原人化石中成功提取出51種「內源性蛋白」,共獲得4241條氨基酸序列。研究團隊發現,其中兩個氨基酸殘基為丹尼索瓦人特有,並透過系統發生樹(phylogenetic tree)分析,確認澎湖原人與西伯利亞、青藏高原發現的丹尼索瓦人同屬一類群。
團隊進一步分析澎湖原人的牙齒,也發現其中含有男性特有的「Y型齒釉蛋白」,確認該化石為男性個體。形態學上,澎湖原人的牙齒與下顎骨結構比起尼安德塔人與現代智人更為粗壯,突顯出人類(Homo)演化歷程中,丹尼索瓦人具備獨特演化方向。
丹尼索瓦人是已滅絕的古人類族群,生活於距今約38萬至5萬年前,與尼安德塔人為近親,雙方約於40萬年前自共同祖先分化。過去丹尼索瓦人遺骸僅在西伯利亞與西藏發現,儘管基因組研究推測其可能與東南亞古人類有過基因交流,但至今尚未有化石證據。本次澎湖原人研究,為丹尼索瓦人曾向南遷徙並到達台灣提供了實證,填補亞洲人類遷徙路線的關鍵空白。
研究後期更有台灣大學副教授蔡政修與日本綜合研究大學院學者蔦谷匠、澤藤りかい等人加入,張鈞翔與海部陽介於2022年10月親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人類遺傳實驗室,攜帶澎湖原人化石與國際團隊合作分析,最終成功解密。
研究團隊合影。科博館提供
科博館館長黃文山表示,此次成果意義深遠,不僅證明古蛋白技術在古人類研究中的關鍵性,也再次展現博物館ㄥ後的化石收藏與研究成果價值,感謝國科會與館方長期支持,未來將持續推動古DNA與古蛋白質分析,深化國際合作。
為讓大眾親睹這具具歷史意義的人類化石,科博館宣布自今年5月22日起於第一微型特展室舉辦《丹尼索瓦人到台灣》特展,展出澎湖原人下顎骨化石。這不僅是台灣最古老的人類化石首度對外展出,也是丹尼索瓦人南方分布的首次實證,邀請全民一同見證亞洲古人類的演化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