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學生難進公立大學,結果淪入讀私大、扛學貸、背債的困境。取自Unsplash
1989年上映的台灣電影《魯冰花》中,出生貧戶的繪畫天才古阿明,在學校內定由鄉長的兒子取代他參加全國繪畫比賽後,默默地對老師說:「有錢人的小孩子,什麼都比較會。」簡單樸素的一句話,經過30年仍讓不少人銘刻在心,畢竟不管有沒有透過人脈搞關係,大多數人心中,始終認為有錢就有比較多機會。而在大學升學上,這句話或許沒說錯,更甚者,台灣的學制還形同懲罰弱勢學子。
弱勢生最少10校頂大全在列 台灣學制不利弱勢學子光是從量化上的數據就可以看到端倪。以2021年為例,全國弱勢生比例最高的學校,包含大漢技術學院、慈惠醫專、慈濟科大、美和科大等校,幾乎清一色為私立科技大學與技專,反過頭來看,弱勢生比例最低的學校名單,則有陽明交通大學、台灣大學、清華大學、成功大學等,不但幾乎都是公立大學,更是所謂名列前茅的頂大。
再看資源落差,弱勢生最少的10所學校,幾乎在該年度都獲得超過1億元的高教深耕計畫補助,尤其台大以23.27億元獨占鰲頭,成大、清大、陽明交大也都有超過10億元規模;弱勢生前10高的學校,從獲得的資源,到能用來協助弱勢生經費,都跟這些名校有著10倍以上的落差。
家庭環境跟能唸什麼樣的大學有關,這件事也經過學者反覆驗證。台大經濟學系教授林明仁與學生沈暉智的論文〈論家戶所得與資產對子女教育之影響〉,便以全國稅務資料與大學就學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家庭所得位列全國前20%的學生,進入頂大的機會約是後20%家庭的3-8倍。
弱勢生比率較高的學校,多為私立大學。
弱勢生比率較低的學校,多為公立大學。
私校比公校貴2倍 窮學生反付高學費此外如台大經濟系教授駱明慶、政治大學財政系教授連賢明、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葉高華等學者,近年來也陸續根據自己學校的資料研究指出,能進入排名較高大學的學生,大多來自較高所得地區、收入較高的家庭,或者父母從事較高階工作,儘管近年來包含繁星計畫、申請入學等多元入學計畫實施後,對此現狀逐漸緩解,但家境越好容易上好大學,仍是如今未解的趨勢。
當然,不少國家也有類似現象,但台灣還有個罕見情況,就是公立大學不管在排名、評價還有能獲取的資源上,都高於私立學校,然而私校學費卻比公校貴了將近2倍。
也就是說,最窮的學生,恐怕只能進到排名末段的學校,並且付更貴的學費、背更多貸款。
「這就是高等教育的反向分配。」輔仁大學社會系副教授戴伯芬指出,貧窮的學生負擔較貴的學費,卻只能接受較差的教育,更進一步造成畢業後的就業困難,一切變成惡性循環,對此她呼籲應該借鏡國國外的社會救助措施。
齊頭式補助難貼近需求 學者籲分群給不同待遇在安倍政府的規劃下,日本從2020年起開始實施「高教無償化」政策,投注7600億日圓預算,以比2017年度增加約10倍的經費規模,擴大補貼經濟弱勢家庭學生學費。
戴伯芬以此指出,台灣可以進一步參考,讓弱勢生就讀私校要負擔的學費不高於公校。其實目前如華南大學的學費已經比照公立大學標準,這背後有宗教法人出資補貼,「當民間社團都看到這樣的落差存在時,國家更應該著手給予協助。」
戴伯芬也指出,台灣的學費補助、助學措施往往是齊頭式平等,不管所在地區、學生素質都給予同樣的經費,但像美國各州因應生活費的不同,對學費的補助也有所不同,此外對於優秀學生也有全額獎學金,這些都是可以思考的方向,「如果他夠優秀,為何還要讓他花時間去便利商店打工?」應該分群給予不同待遇,優秀的全額補助,其他學生則可考慮增加校內打工、學習的管道。
還不了款呆帳飆3.8億 立委喊話設置豁免門檻長期監督教育部的立委吳思瑤則指出,根據教育部資料,全國高中、大學的學貸如今共有3.8億元呆帳,其中有2874人超過半年沒有還款,還有1143人遭到強制執行。她認為,可以思考比照英國,年收入高於一定門檻才需要還款,一旦失業或收入低於門檻會自動停止繳費,政府部門也會每年滾動調整門檻,甚至如果學生畢業後25-40年都無法到達還款門檻,就會自動取消貸款餘額。台灣也應思考建立更進步的豁免門檻,並對逾期者不要強制執行,「當然這會有道德風險,但他們不見得都是惡意欠繳,背後一定有原因。」
公部門主要助學措施一覽表。
行政院從2018年起,開始推出學貸緩繳措施,如今若學生月收入不足4萬元可申請緩繳本金、利息。但吳思瑤認為,不同地區、家庭處境下,畢業生月薪4萬元未必夠用,美國拜登政府目前在討論的學貸新政中,包含將每月還款金額,調整為可支配收入的5%,她認為教育部也可以思索建立更靈活、顧及生活需求的還款方案。
教育是年輕世代可以翻轉階級的機會,也因此國家才需要特別支持弱勢族群的受教權,吳思瑤最後強調,從更大的方向來看,政府也應恆平投資技職體系,且給予私校學生更多幫忙,既然已經明顯看到哪裡需要幫忙,就更該給予協助,「不是只說齊頭式的平等,不然他們就是一直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