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醫師王杏安在罕病兒柴柴出生後17天時就一路照顧,被柴柴的天真笑容深深打動,萌生母愛,並在去年終於成功收養。游騰傑攝
6歲男童「柴柴」自出生數天被診斷出罹患結節硬化症及多重障礙,因親生父母照顧不當,多次住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生兒科醫師王杏安在治療過程中,被柴柴的天真笑容深深打動,萌生母愛,雖然自己單身最終仍決定收養他,經歷3年多申請收養程序,終於在去年順利成為「柴柴」的合法媽媽。
王杏安回憶,柴柴在出生後第17天便來到醫院,當時生父母一天僅餵奶1至2餐,甚至餵食成人奶粉,導致柴柴電解質不平衡、昏迷送醫。進一步檢查發現,他的腦部與心臟均出現異常,隨後被轉送至醫學中心,而王杏安正是在轉院過程中與柴柴相遇,從那時起,她便一直參與他的照護,也在柴柴7個月大時,單身的她開始帶他回家照顧,並在去年7月正式完成收養程序。
從醫師到母親,王杏安坦言,這樣的角色轉換讓她對罕病家庭有更深刻的體會。她表示,收養柴柴後,才真正體會到照顧罕病孩童的辛勞,不僅需要日常餵藥、安排早療與復健,更要承受孩子疾病惡化的心疼。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主任蔡政道指出,結節硬化症是一種影響多重器官的罕見疾病,起因於結節硬化症1及結節硬化症2基因突變,導致神經細胞與髓鞘形成異常,身體多處出現結節狀腫瘤。
統計顯示,每6000名新生兒中約有1名可能罹患此症,推估全台患者超過3萬人,但健保資料庫登記個案僅792人,顯示仍有許多病患未被確診。
結節硬化症患者的症狀多變,可能在胎兒、嬰兒、兒童、青春期甚至成年後持續出現新病灶。部分病童在胎兒期即出現心臟或腦部腫瘤,兒童時期則可能發展出異常白斑、皮膚血管纖維瘤或腎血管肌脂肪瘤。雖然多數結節為良性腫瘤,但若發生在腦部,可能導致癲癇、影響智力與發展;若出現在腎臟,則可能引發腎功能衰退,嚴重者甚至需洗腎。
蔡政道表示,結節硬化症病童進入青春期後,臉部皮膚偏紅且長出白色斑點,因此被稱為「小瓢蟲」。除了外觀變化,最令人擔憂的是頑固性癲癇,若未能及時控制,可能影響智力與學習能力。
衛福部次長林靜儀於記者會中表示,政府將持續保障罕病患者權益,未來將把更多罕見疾病藥物納入健保給付,並指出今年罕病預算已撥款180億元,並額外增撥20億元健保資源,以減輕病患家庭的負擔,保障罕見疾病患者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