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宣布,三月起擴大SGLT2抑制劑使用,慢性腎臟病二到三期患者加入腎病共照網可獲給付,估計有20萬人受惠。游騰傑攝
台灣被稱為「洗腎王國」,目前約有273萬名慢性腎臟病患者,換算平均每8人就有1人罹病。為延緩腎臟病惡化,健保署宣布,自今年3月1日起,擴大SGLT2抑制劑的健保給付範圍,適用於慢性腎臟病(第二至第三期)及心衰竭患者,預計約20萬人受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預估,到2040年,腎臟疾病將成為全球第五大死因,每年造成約120萬人死亡。台灣因高鹽、高蛋白飲食習慣,加上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影響,腎臟病問題日益嚴重,近六成患者確診時已進入第三期,恐在15年內進入透析(洗腎)階段。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約9萬名患者接受洗腎,未來隨高齡化加劇,慢性病與腎臟病的發生率恐持續攀升。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為因應慢性腎臟病高發生率,3月起擴大SGLT2抑制劑的給付範圍,適用於腎絲球過濾率60以下、25以上的患者,但這群慢性腎臟病期別在二到三期患者,須加入腎臟病整合照護平台(CKD共照網),才符合給付條件。此政策符合政府「888計畫」,健保署編列16至18億元預算,目標讓CKD共照網的收案數達到60萬人。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秘書長謝宜璋表示,SGLT2抑制劑原為糖尿病用藥,透過抑制腎臟對葡萄糖的再吸收,增加糖分排出,達到控制血糖、延緩腎功能惡化的效果。研究顯示,該藥物不僅可降低腎功能衰退風險,還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對於心衰竭合併慢性腎臟病的患者特別有幫助,最多可延緩四倍的腎功能退化速度。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邱怡文表示,慢性腎臟病依腎絲球過濾率分為五期,第三期以上患者若無妥善治療,約15年內將進入洗腎階段。值得注意的是,腎臟病初期多無明顯症狀,許多患者在出現「泡泡尿」(蛋白尿)、水腫、高血壓、貧血、疲倦等症狀時才就醫,往往已進入第三期甚至更嚴重階段。
台灣腎臟醫學會監事邱怡文建議民眾定期檢查腎功能,特別關注尿中白蛋白與肌酸酐比值(UACR)及腎絲球過濾率(eGFR)。民眾若出現「泡(水腫)、水(泡泡尿)、高(高血壓)、貧(貧血)、倦(疲倦)」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