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翻攝維基百科
安祿山是位在唐朝玄宗主政時期舉足輕重的胡人高官,也是許多現代人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在歷史上,他舉兵造反之前的的唐朝,還處在「開元之治」所留下的歌舞昇平中,但由他而起的「安史之亂」卻迅速拉垮了這盛世光景,重創大唐帝國的元氣,弄得皇帝下臺、貴妃殞命,唐朝國力因而中衰。安祿山在過程中也一度擁有「大燕皇帝」的稱號,他最後雖未能成功推翻大唐帝國,但確實已撼動了大唐江山。後來,他戲劇性地被親信刺殺而亡,幾年後整個中原還是回到了唐朝李氏家族手中。
而若從臨床健康管理的角度去讀上述這段歷史,安祿山有個值得關注的敗筆,那就是「肥胖」,我們無法跨越時空去看他的真實身形,但《舊唐書》這樣記載安祿山:「晚年益肥壯,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祿山肚大,每著衣帶,三四人助之,兩人抬起肚。」意思是安祿山已一度肥胖到肚子的肥肉可以垂致膝蓋,胖得走路時還需要別人攙扶;就連換衣服時,也需要三、四個人幫忙,甚至還要兩個人幫忙抬住他的肥肚子,他才能更衣。這種胖法,若從今天臨床醫療的角度來看,肯定要胖出問題。
在醫學上,肥胖可能引起許多疾病甚至長照問題,那麼歷史上的安祿山有因過度肥胖而引起這些問題嗎?我們從某些文獻記載可以間接看到證據,因為《舊唐書》後來也記載「祿山以體肥,長帶瘡。及造逆後而眼漸昏,至是不見物。又著疽疾」,甚麼意思?肥胖的安祿山,後來出現了嚴重眼疾以及身體生瘡的現象。
首先我們先來看「眼疾」的部分,在臨床上,許多眼睛病變有可能與肥胖、三高有關!亦有研究指出當人的心血管處在相對健康的狀況時,在統計上發生眼部病變的機率也會較低;並有研究指出BMI值過高可能會造成體內的葉黃素低下,這亦不利於眼部健康。《舊唐書》描繪安祿山後來「眼漸昏」,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完全可以解釋。
再來看看《舊唐書》所記載的安祿山後來「長瘡、疽疾」之描述,這狀況其實跟糖尿病晚期的症狀有些雷同,而他的體型過於肥胖,若從今天的角度來看,確實也屬於糖尿病的高危險群;甚至關於他眼睛「至是不見物」的記載也跟某些晚期糖尿病患者的症狀頗類似。基於上述理由,我們可以合理的懷疑,安祿山後期很可能是個嚴重的糖尿病患,進而影響其職能表現。
也有文獻記載,安祿山後來的情緒變得十分暴躁,後來他被親信暗殺,據說就是因為他常心情欠佳、對旁人暴力相向,進而才讓親信願意配合其想奪位的兒子謀殺他。肥胖的人情緒未必就暴躁,但安祿山當時的狀況實在也很難活得喜樂,試想,您如果處在極大的軍事壓力下,又長期的視力衰退、身體生瘡潰爛,情緒怎麼可能會好?而在行為科學上,極差的情緒可能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判斷力與人際關係,當然,不只是影響現代人,也影響古人,包括安祿山。
安祿山的「胖」,胖出了視力逐漸嚴重衰退、身體長瘡等長照問題,當然,他因過度肥胖所造成的這些慢性病徵,害了他自己,但卻也因而救了唐朝政權,否則,倘若當年是一個體格標準、視力正常、身體無恙,情緒精神意氣風發的安祿山,恐怕只會對當時的唐朝政權造成更嚴峻的挑戰!
*本文作者施以諾為輔仁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專任教授、跨專業長照碩士班主任,臺北市醫學人文學會榮譽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