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醫院加護病房醫師陳志金。翻攝陳志金臉書
奇美重症加護病房醫師陳志金在高二時,母親就過世。下週(5/11)正逢母親節,陳志金也在社群,回憶36年前母親過世當下的往事,講述他當年的遺憾,以及如何藉這段經歷,讓他在擔任ICU醫師時,更能換位思考。
陳志金回憶,當時是學校高二模擬考的最後一天,他考完試就能去醫院,看即將接受心臟瓣膜置換手術的媽媽(醫師沒說,陳志金猜測的)。陳志金去探病時跟媽媽說:「醫院樓下有1位老太太,說沒錢搭公車回家,我把身上僅有的2塊錢給了她。」媽媽笑回說那位老太太上次也是用同理由跟她要錢,她也給了。但是,後來病房的其他阿姨告訴她,那位老太太用同樣的理由,跟好多人要過錢。陳志金當時雖為自己的不察懊惱,但媽媽跟他說沒關係,老人家也是很可憐,並要他好好準備考試,先不用看她,等考完試再來。
陳志金當時有問:「媽,你有問醫生,你生的是什麼病嗎?」不過因為當時醫生說的是馬來文,陳志金媽媽也聽不懂。由於醫生每天都是固定的時間巡房,因此也無法跟醫生約時間說明。媽媽只請醫生在便條紙,寫上兩個英文字「mitral regurgitation」(二尖瓣膜逆流/閉鎖不全)。陳志金感嘆:「我是後來回去問生物老師才知道媽媽的病,這是我對我媽的病況,唯一的瞭解。」至於這個病有什麼症狀?預後怎樣?怎麼治療?手術風險如何?他一概都無從得知。
然而,某日下課鐘一響,陳志金被廣播到校長室。抵達時校長的臉色有點沈重說:「你爸打電話來,說你母親過世了,叫你先過去醫院,他再趕過去。」陳志金當下或許是嚇壞了、也或許還沒辦法接受這個事實,因此他沒有哭。他向老師請假後,邊收拾書包,邊向同學借了10元坐計程車去醫院。他形容:「從學校到大馬路的5分鐘路程,這天走起來特別的遙遠,幸好很快就攔到計程車。」這是他這輩子第一次坐計程車,不料遇到國慶日彩排,車子走走停停,到處都塞車。眼看車資錶快跳到十元了,陳志金怕錢不夠,於是下車用跑的。
抵達醫院過程,陳志金不斷想著「會不會是他們搞錯人了,通知錯了,其實媽媽沒有怎樣」、「他們一定是搞錯了,媽媽其實還活著,只是睡得比較沈,我叫她的話,她一定不會不理我的....」抵達病房後,媽媽並不在床上,陳志金詢問護士後,只得到冷冷的「太平間」這個答案。陳志金沿路問人,走到了太平間外並坐下,由於當時沒有手機,他也聯絡不到父親,因此陳志金就在外頭坐了好幾個小時。
在太平間門口,陳志金看到一旁的人,有老有少,有的放聲大哭、有的細聲啜泣,讓他不停地想:「我昨天放學應該先來看一下媽媽的,我為什麼沒來呢?」他越想越氣,畢竟多複習那幾個小時,就是多拿幾分而已!他感嘆:「怎麼可以為了多考幾分,就錯過了見媽媽的最後機會呢?」最後他甚至覺得:「為什麼我們家裡沒有錢?如果有錢,媽媽就可以去私人醫院、可以去新加坡的醫院開刀,就不必等2年了!現在竟然在開刀前一天突然走了!」他那時候不只是悲傷,而是恨!恨自己、恨家境、恨醫生、恨護士,他也誓言有天一定要回來,回來調查清楚媽媽的死因。
當大家在煩惱,去哪裡找媽媽的照片可當成遺照時,竟然發現衣櫥內藏著一張有框的遺照!這張2年前的照片,陳志金回憶是媽媽準備要手術時,去旅行後照的!當時17歲的他,很不能諒解,為何媽媽身體不好、我們家境也不好,為什麼堅持非得要去旅行。陳志金恍然大悟,原來,媽媽在為自己辦了一次「畢業旅行」!一趟只有一個人的畢業旅行。由於陳志金當時反對她去旅行,讓他對自己的無知與不貼心,感到生氣。他也感嘆:「失去至親的痛,要經過多久,才能走出傷痛?我覺得即使是三十年,還是不行,尤其是這個痛是伴隨著內疚與自責~」
當上ICU醫生後,陳志金知道疾病的快速變化、生命的無常,讓他比較釋懷了、恨意也消了。不過,他坦言「遺憾總是有的」,他也了解家屬對病情有許多疑問等待著被解答,因此陳志金也會試著用家屬能夠理解的淺白話語、畫圖讓他們瞭解,不厭其煩的重覆解說,讓他們每一位都了解為止。
陳志金深知,家屬面對至親的人,突如其來的噩耗,都是會感到束手無策的,他們可能會求助宗教,會帶來符水、護身符,因此他也都儘可能配合。陳志金說:「家屬或多或少都會感到內疚自責,都需要有人來幫他們解除這個內疚自責的,我知道我多說一句話,就有可能減少一個人一輩子的自責,我知道,我真的知道,我也很希望當初有人這麼對我說。」他知道臨終的道別很重要,這時的溫暖關懷很重要,因此他也拜託護理師們,一定要好好引導家屬進行四道「道謝、道愛、道歉、道別」,協助他們轉念、放下。
陳志金直言:「在加護病房裡,我們救病人、也要救家屬」,而他,更是在解救當年那位17歲的小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