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榮民總醫院聯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中央研究院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組成研究團隊,歷時五年完成具突破性的研究,成功找出可透過血液檢測判別偏頭痛狀態的微核醣核酸(microRNA)生物標記。游騰傑攝
偏頭痛為全球最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困擾全球逾10億人,台灣約有200萬名患者,女性盛行率更為男性三倍。台北榮總今(21)日發表突破性研究,找出可判別偏頭痛狀態的微核醣核酸(microRNA)生物標記,只需一滴血即可判別是否偏頭痛,並揭示泌乳激素、雌激素等參與機轉,解釋女性更容易受到偏頭痛影響的生物學原因,為精準診斷與個人化治療開啟了新的可能性。
偏頭痛為全球最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盛行率高達15%,全球患者超過10億人,女性為男性約三倍。根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偏頭痛是15至49歲人群中第二大失能原因,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學習與生活品質。
然而,偏頭痛至今仍缺乏可量化的生物標記與客觀診斷方式,腦部影像通常無異常發現,醫師只能依賴病患主觀敘述診斷。加上偏頭痛具明顯的「發作期」與「非發作期」變化,要在發作當下成功抽血分析極為困難,也讓相關研究挑戰重重。
這份「偏頭痛」研究由台北榮總聯手陽明交通大學、中研院與國衛院合作,由國內四大頂尖學術機構組成研究團隊,歷時5年,完成這一項突破性的研究,利用檢測血液中的microRNA生物標記,可精準診斷偏頭痛。研究成果於今年6月發表於神經科學界重要期刊《Brain》。
台北榮總副院長王署君表示,台灣每年約有200萬人飽受頭痛困擾,男女盛行率明顯不同,男性約為5%,女性則達10%,雖然頭痛不會致命,卻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尤其是一個月痛15天以上的慢性偏頭痛,以學校為例,就常有學生因此不得不請假,卻被誤會成不想上課,或遭老師質疑是不是心理問題。
台北榮總醫學研究部轉譯研究科主任陳世彬表示,偏頭痛是全球第二大致失能的慢性疾病,長期影響數億人生活。然而,診斷上因缺乏客觀指標與明確影像異常,無法像腫瘤可透過切片檢驗確認,加上病理機轉未明,使研究發展難度極高。
在台灣,每月頭痛超過15天的慢性偏頭痛患者盛行率約為1.7%,推估約有30至40萬人,甚至有人幾乎天天疼痛,長期依賴藥物、注射或奔波急診。陳世彬指出,女性初經後偏頭痛發生率為男性約三倍,此次研究也發現乳激素與雌激素參與其中,顯示女性因對雌激素濃度變化較敏感,易誘發偏頭痛,甚至持續至停經為止。
王署君補充,市售乙醯氨酚類止痛藥對輕微頭痛有效,但遇到偏頭痛大發作時常難以緩解,顯示需從源頭尋找成因。如今研究團隊發現重大突破,團隊前瞻性招募120位受試者(包含偏頭痛發作期、非發作期、慢性偏頭痛與正常對照組),進行次世代定序(NGS)分析血液中微核糖核酸表現,並於197人之獨立驗證組中確認結果,結合先天基因風險分數,成功建立可辨識偏頭痛狀態與風險的複合預測模型。
研究中發現,特定微核糖核酸(如miR-183、miR-1307-5p等)在偏頭痛病患與正常人之間有明顯差異,可以區分有病和沒病,屬於疾病狀態的訊號;部分僅在發作期才有顯著變動,不發作時與常人無異,屬於疾病活性的訊號。這些反應身體狀況的訊號,如果結合先天的基因風險分數,可以有效分辨偏頭痛病患高達九成的準確度。
研究也指出,透過生物資訊分析發現這些分子涉及雌激素與泌乳素等荷爾蒙訊息傳遞路徑,顯示偏頭痛可能與荷爾蒙變化密切相關。這項發現首次證明,偏頭痛可望透過血液「被看見」,也開啟未來「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即利用相對非侵入式的抽血檢驗血液中的生物標記來反應腦中病生理變化,間接做到如同直接於腦部切片分析病兆的檢測能力,應用於神經疾病的新篇章。
研究員張雅媗表示,透過次世代定序與精密的生物資訊分析,我們揭示了與偏頭痛相關的微小核醣核酸如何參與雌激素與泌乳素的調控路徑。這項發現不僅解釋了女性更容易受到偏頭痛影響的生物學原因,還為神經疾病性別差異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證據,並為精準診斷與個人化治療開啟了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