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示意圖。資料照
南部一診所近日驚爆離譜處方箋,病患竟被要求睡前一次服用高達23顆藥物,消息在社群媒體瘋傳後,引發醫界與社會輿論高度震驚與關注。對此,台灣精神醫學會12日發出聲明,呼籲正確使用安眠藥,若僅一味藉由高量強效藥物來治療睡眠障礙,但在認知行為上無法配合醫囑作生活環境以及壓力的調整,也很難有治療成效,甚至造成藥物依賴與不當使用。
台灣安眠藥使用量在亞洲居冠,在全球位居第二,每年消耗的安眠藥數量相當於一條中山高速公路的長度。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王仁邦指出,此新聞事件雖為個案,但也呈現出台灣社會對睡眠障礙合理診療的高度需求,以及當前針對此病症的醫療不滿足,並表示台灣在東亞國家中,多重鎮靜安眠藥的使用率偏高,是否存在濫用情況,還需要政府、學界進一步了解。
王仁邦指出,一直以來,睡眠障礙被認為是症狀而非疾病,是輕症而非重症,常被病患、家屬以及醫藥專業輕忽。然而近代醫學的發展,再再顯現睡眠障礙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更與許多疾病,特別是精神心理疾患有密切關聯。睡眠障礙的肇因多元,看似單純的失眠背後,往往潛藏複雜的生理心理因素。因此若持續時間過長或已經明顯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應就診專科評估治療。
王仁邦表示,若鎮靜安眠藥效果越來越差,須服用更高量才能入眠,也是病情改變的警訊,更應和專科醫師合作,找出新的病因。目前國內包括精神醫學專科,神經內科專科,以及睡眠醫學專科等,均有進階的睡眠醫學專業養成課程,能針對較嚴重的睡眠障礙病患提供醫療服務。而專業的醫師,不僅提供適當的藥物治療,也會結合包括失眠認知行為心理治療等非藥物治療,有效且安全地處置睡眠障礙,俾使病患恢復身心健康。
王仁邦提醒,若僅一味希望藉由高量強效的藥物來治療睡眠障礙,但在認知行為上無法配合醫囑做生活環境以及壓力的調整,也很難有治療成效,甚至造成藥物依賴與不當使用的後果。因此,面對睡眠障礙,實應透過醫療專業與病患、家屬,一起想方設法,努力克服。若需服藥,也應先落實非藥物治療方式後,再使用「最低有效劑量」的藥物。正視睡眠障礙困擾,找對醫師看對病,用對方法齊合作,必能合理安全地克服睡眠障礙,恢復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