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統計,至9月底已經有47項藥品提出退出台灣。示意圖,非本文所提藥物,李政龍攝
衛福部食藥署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已有47項藥品提出退出台灣市場,外界質疑是否與健保砍藥價有關?食藥署長姜至剛指出,藥價並非單一因素,且評估後多有替代藥品可使用;另外,食藥署將修正《藥事法》,未來不論是否為必要藥品,藥廠只要想停產或退出台灣市場,都必須提前半年通報。
中華民國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指出,從今年初至今,已有7款藥品陸續宣布退出台灣市場,與往年相比數量明顯增加,是醫藥供應鏈的一大警訊,包括拜耳原廠藥阿斯匹靈(Aspirin)預計於年底退場;化痰藥「氣舒痰」今年5月傳出供貨異常,9月更決定不再供應台灣。
沈采穎認為,整體來看,受影響藥品主要集中在三高用藥(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部分抗生素。藥品市場屬於自由經濟,政府無法強迫藥廠留在台灣,但建議至少要求廠商在退出前6個月預先公告,讓本土藥廠有時間生產學名藥,以免出現供藥斷層。而健保署每年4月進行藥價調整,受總額預算壓力影響,多以「砍藥價」為主,使藥廠利潤持續下滑。她直言:「如果藥價制度不變,未來可能有更多藥廠選擇退出。」
食藥署長姜至剛表示,根據統計,截至9月底已有47項藥品提出退出台灣市場,經評估,其中25項已有同成分、同劑量、同劑型「三同」學名藥可替代,另21項雖無三同藥品,但仍有相同成分不同劑型、藥理機轉類似或適應症相同的藥品可銜接使用。
最後1項為免疫抑制劑環孢靈素針劑,姜至剛說,原廠諾華公司已承諾供應至明年底,國內也有藥廠評估專案製造,讓供應不間斷。
外界關心藥品退出是否與藥價制度有關,姜至剛指出,並非單一因素,可能也與市場規模小、成本或利潤考量、業者策略調整等有關。他強調,全球藥品供應鏈正朝「在地化」方向發展,台灣也會積極推動學名藥落地生產,強化用藥韌性與自主能力。
姜至剛也透露,過去僅《藥事法》規定的「必要藥品」必須提前半年通報退出市場,衛福部已送出《藥事法》修正草案至行政院,未來只要藥廠擬停產或退出台灣市場,都須提前半年通報,不再限於必要藥品清單,以利主管機關及早啟動因應機制。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社區醫療暨長期照護部主任黎家銘指出,若因藥價談不攏導致原廠藥撤出台灣市場,確實有點可惜,但多數藥品都有學名藥可替代。通常醫師會依情況改用同成分或同機轉藥物,建議病人換藥後要加強追蹤,例如增加量血壓次數等,確認療效穩定。他相信,台灣上市藥品均經政府檢驗,安全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