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梧棲區爆出首例非洲豬瘟病例,學者認為,市府錯失時機、混淆資訊、推卸責任,造成防疫體系的集體代價。資料照,台中市府提供
台中市傳出非洲豬瘟案例,市府開記者會稱「特約獸醫師」已投藥,被抓包訊息不實後改口稱「誤植」;對此,清華大學生命科學暨醫學院副教授黃貞祥認為,這是一起原本可以有效防堵的疫病事件,台中市府卻選擇了錯失時機、混淆資訊、推卸責任,最終造成防疫體系的集體代價。
黃貞祥今天(10/25)在臉書提到,非洲豬瘟是對家豬與野豬極具殺傷力的病毒,致死率可達100%。它的傳播與潛伏機制幾乎讓防疫者無從掌握,且目前無有效疫苗與治療方式,唯一的策略便是「預防優於治療」、「斷鏈快於撲殺」。
台中市爆發非洲豬瘟,學者認為台中市政府錯失時機,造成防疫體系的集體代價。翻攝黃貞祥臉書
然而,黃貞祥認為,這次台中市的表現,正是最典型的「反面教材」。中央農業部門於10月21日晚間接獲通報:台中市某家豬場出現疑似非洲豬瘟陽性反應。依照程序,地方應立即啟動場內封鎖、全面採樣與上下游疫調,並回報中央以制定應變措施。但台中市政府的對外說法竟是:「早在10月14日特約獸醫已到場診治,豬隻已獲投藥處理,故未採樣」。這種回應不但令人費解,更是對非洲豬瘟傳染邏輯的無知與輕忽。
黃貞祥強調,非洲豬瘟無藥可醫,任何「投藥治療」的說法都根本無從成立,更不用說那位特約獸醫事後親自公開聲明:「當天根本未到場。」這不是簡單的「新聞稿誤植」,而是一種蓄意誤導公眾、規避責任、延誤防疫時機的政治操作。若市府早一步如實通報,中央是否可以更快封場、採樣、清消?是否可以避免後續波及其他場域,導致整體禁運與經濟衝擊?我們無法回到當時,但可以追問:這些延誤,是誰做出的選擇?又為了什麼?
黃貞祥指出,這場「可防可控」的疫情之所以演變為「全國連鎖衝擊」,起點仍在地方政府未能履行基礎防線守門人的責任。防疫體系最怕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病毒利用人類的鬆懈、拖延與隱匿——而這三者,正是台中市政府在這起事件中犯下的連環錯誤。
黃貞祥表示,更令人憂心的是,當問題被揭露後,市府不但未道歉或檢討,反而用「誤植」掩飾「資訊不實」,將整場社會討論導向政治口水與權責爭議,模糊真正需要強化的防疫體系與行動準則。面對這樣的行政態度,我們不得不追問:防疫是否只是政績的附屬品?資訊是否只是應付媒體的工具?若地方官員在疫情初期只想著「少講少錯」,又怎能期待他們面對重大傳染病時能及時應變?
黃貞祥直言,非洲豬瘟的陰影尚未散去,但它已清楚照出我們最脆弱的地方。下一次疫情來臨時,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新聞稿,不是更多誤植,而是真正能站在第一線、理解生物風險、做出正確決策的人。這樣的人,在任何層級政府裡,都不能再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