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4天捕殺8隻!巨口鯊存活億年、僅記錄226隻,花蓮外海流刺網濫捕、成珍稀鯊魚墳場

    2020-06-19 16:50 / 作者 張佩雯

    根據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動社)調查,花蓮外海今年6月間,連續4天有8隻「巨口鯊」遭到流刺網漁船捕殺,讓美麗海洋成為鯊魚的墳場。



    究竟,巨口鯊是否是台灣漁業或民生魚食必須仰賴的經濟物種?該如何阻止珍貴的海洋物種因少數漁民的濫捕而滅絕?帶你一起來關心「巨口鯊」的生態保育議題。






    巨口鯊(圖片來源/魚骨書籤臉書)



    動社:巨口鯊遭流刺網漁船「專捕」,呼籲政府應下令禁捕



    根據動社調查,不只今年已捕殺8隻,去年及前年,另外三艘花蓮的流刺網漁船,同樣專捕巨口鯊,一共在花蓮外海抓了70隻、宜蘭外海捕抓2隻,共計72隻巨口鯊。



    動社指出,巨口鯊自1976年被發現並命名以來,全世界僅記錄到226隻,其中146隻在台灣被捕獲,超過全球紀錄的一半(64%),而在菲律賓、台灣、日本範圍中,發現數量就占了全球目擊記錄的74%。



    動社表示,目前科學界缺乏對其族群結構、數量、變化的生態資訊,且對其遷移模式也不了解,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竟將巨口鯊的生態風險列為無危(LC, Least Concern),政府也就據此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消極以對。因此動社呼籲,政府應下令禁捕,如遇「誤捕」情況,則請漁民將巨口鯊原地放流。



    動社副執行長陳玉敏以陸地珍貴的「台灣黑熊」做比喻,強調:「對巨口鯊的濫捕獵殺真的讓人痛心!」並談到,巨口鯊並非台灣漁業或民生魚食所必須仰賴的經濟物種,希望政府、民眾能正視此議題,讓台灣成為「保育巨口鯊」的國家。



    潛入屠宰場、臥底調查保育類野生動物買賣 陳玉敏投身動保25年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呼籲政府及民眾重視巨口鯊遭捕殺的問題。(圖片來源/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臉書)



    「魚博士」何宣慶:台灣是最有機會了解巨口鯊的地方



    對於動社的呼籲,學界則有不同的看法。屏東海生館副研究員何宣慶博士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依照被觀測到的頻率,巨口鯊是不是珍稀不一定,但絕不是罕見,許多魚類人類還看不到5次!



    他並強調IUCN由世界各地權威專家組成,提供的是依照實際狀況的評估結果及建議,本來就沒有強制性,這樣的評估每隔幾年會做一次,以確保符合現實。IUCN提供客觀評估,保育則是各國政府的責任,關鍵還是在各國是否願意立法保護。若是要進入下一個階段的紅皮書附錄中,則需要FAO的會議決定,一旦列入就是禁止國家間交易。



    此外,目前科學界對於巨口鯊的了解仍非常少,雖然有200多隻的採集記錄,但其中並沒有成熟母魚、也沒有懷孕母魚,顯示目前觸及到的魚群非常有限,不足以呈現這個物種的完整面貌。



    何宣慶並談到,花蓮外海除了少數船隻在固定季節進行「專捕」之外,也有部分巨口鯊是被誤捕而混獲。



    許多鯊魚需要不斷游動才能呼吸,被刺網困住太久則容易死亡。漁民誤捕時,若是存活率夠高,放流回去的確對物種有幫助,但如果死亡率極高、又不能帶回樣本,則又少了一次能更了解巨口鯊的機會。



    海洋大學鯊魚永續研究中心的博士後研究員、「鯊魚博士」徐華遜,則建議能與政府、動保團體、漁民合作,編列經費,將捕獲後存活的巨口鯊標識後放流,藉此持續累積生物學資料,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



    「台灣是最有可能了解巨口鯊的地方,若是無法進一步研究這項物種,對台灣而言會是個損失!」何宣慶強調,我們還是要持續研究關注這個物種,未來才有機會更進一步提升牠的保育層級。



    帶魚標本飛到法國博物館!魚博士何宣慶:物種分類學家就像淘金客,要找到別人沒有的



    巨口鯊行動溫和緩慢、至少在白堊紀晚期就已出現



    根據目前研究,巨口鯊在每年4至8月隨著黑潮強大而溫暖的洋流,由南向北遷移,途經台灣、菲律賓、日本,前往具有豐富北太平洋磷蝦的覓食地。



    牠和保育類鯨鯊一樣巨大,行動溫和、緩慢,是鼠鯊目(又稱鯖鮫目) 現存最原始物種。科學家根據分子研究,認為巨口鯊至少在白堊紀晚期就已出現,存活在地球至少有一億年。牠有一張明顯的大嘴,但只吃浮游生物,和鯨鯊、姥鯊(象鮫)同為濾食性的三種鯊魚。





    張佩雯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