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萬華傳奇|大清御醫來台後,傳承180年的茶莊:福大同

    2019-09-10 09:51 / 作者 林芳如

    外地人到萬華,多半只知道龍山寺、華西街夜市、剝皮寮,卻不知道在其他沒落的街道上,還保留著代代相傳的手藝,像是涼粉伯、老濟安青草茶,或者是擁有近180年歷史的福大同茶莊。



    萬華作家、《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說,福大同是「傳說中嫡傳七代,大清御醫來台後世世代代經營的最老茶莊」。


    「這就是我小時候的味道。」

    福大同茶莊從清道光25年開始做茶,歷史將近180年,現任掌門人蔡玄甫堅持留在萬華開茶莊,以此延續古老的茶文化和製茶技藝。



    蔡玄甫的女兒、第六代蔡子晴分享,曾經有位客人一進茶莊,就說:「我在你們的網站看了很久,一定要來喝喝看,才知道是不是我要的。」



    客人要找的,是小時候阿公、爸爸泡的焙香烏龍那股茶香,但在坊間找來找去,始終找不到。那一天,他在福大同喝下第一口焙香烏龍後,終於說:「對,這就是我小時候的味道。」

    福大同茶莊從清道光25年開始做茶,歷史將近180年。

    會開花的台灣龍眼木炭

    福大同的炭燒烏龍,是蔡玄甫拿高雄龍眼木炭烘焙出來的。茶湯一入喉,一股龍眼木炭的甜香味就從喉頭竄出來。



    堅持用台灣的龍眼木炭,是因為品質好。蔡子晴解釋,想辨識是台灣的龍眼木炭,還是便宜的越南木炭,看斷面「會不會開花」就知道:「木炭整根黑黑,火烤之後,橫切面會長出散開來的紋路,乍看之下,就像開出一朵一朵的花。」



    拿龍眼木炭烘焙出來的烏龍茶,喝下口會生津,要是吃比較重鹹的東西,這杯茶還能解膩。

    老茶行新風貌,福大同茶莊明亮的空間,吸引不少年輕人和國際觀光客走入品茶、買茶。

    療癒人心的百香果紅茶

    福大同不只賣底蘊深沉的烏龍茶,也推出年輕人喜愛的百香果紅茶。滾水一沖入玻璃壺中,百香果的香氣就開了,黏在空氣中,久久不散。



    雖說是入門款茶飲,得來一樣頗費功夫。百香果紅茶中的百香果,不是薰香,而是乾燥後的百香果花,那是老闆專程請南投一對老夫婦栽種得來。



    在零污染的園子中,老夫婦日夜顧這一批百香果花,花朵每年11月底、12月初才綻放,一年只能採收一次,數量非常少。



    採花不只看月份,還得看天氣。只有在天氣最好的時候,才能一朵一朵把花剪下來,先日曬兩個小時,再進行乾燥,幾乎全是手工活。



    全發酵的紅茶,沒有咖啡因,搭配得來不易的百香果花,喝起來溫潤順口,頗能紓壓。

    福大同茶莊的百香果紅茶,滾水一沖入玻璃壺中,百香果的香氣就開了,黏在空氣中,久久不散。

    像雜草又像茶園

    和福大同配合的茶農,包括茶葉、花草茶,都是採用自然農法,以友善栽種為原則。無農藥可不是說說而已,而是通過歐盟和台灣農改場認證的。



    想拿到台灣自然農法的認證,沒想像中簡單。台灣有個茶改場,每一年大概兩到三次,會派人實地到茶園檢測土壤。



    不過,蔡子晴也坦言,茶樹沒辦法直接稱為有機,只能說是接近有機。因為真正的有機,是整個環境都有機,但茶樹是不可能的:「茶樹一定要有陽光、空氣、水,和周邊自然的地理環境配合,我們會跟其他的茶園隔開,然後用天然、古代的方式栽種茶樹。」



    比如南投的茶園,是在「裡面再裡面」的區域,一大片望過去,有茶樹也有雜草,如果不是茶農帶路,根本找不到。



    也因為茶葉的滋味和自然環境密不可分,因此每一款從不同的山頭做出來的茶,都有獨特的茶香。

    茶具的奧妙:紫砂壺與馬克杯

    懂茶的人,除了講究茶葉,還得懂茶具的特性,比如用不同茶具泡出來的茶,時間也得隨之增減。拿宜興紫砂壺沖清焙烏龍,滾水沖一分鐘就可以品茗;要是拿馬克杯沖,得等三分鐘。



    蔡子晴說,紫砂壺是用中國宜興的礦土燒出來的,現在已經禁採了,其他國家絕對找不到。這種從清朝就開始養的泥料,加了很多不一樣的礦土,養了幾十年,養成一塊一塊濕濕的,像磚塊。



    「宜興土燒出來的紫砂壺,有聚熱效果;瓷器做的馬克杯,加熱水之後,會慢慢散熱,所以沖泡時間要拉長。」



    品茗除了入喉的滋味,聞茶香也是一大樂趣。福大同特地在店內準備高高瘦瘦的聞香杯,供客人聞香。有了聞香杯,無論是茶香、花果香,或是茶湯的厚實,都能最用直覺的方式傳遞給來客。

    福大同茶莊的宜興紫砂壺。用宜興礦土做出來的茶器,有聚熱效果。

    傳承的使命感

    其實,相較於幾十年前,今天的萬華沉寂許久,過往貴陽街上熱鬧、輝煌的景象也已不復見。



    更早之前,福大同在萬華的店面,也因為戰亂搬來搬去,中斷了大約30年。民國72年,在這邊長大的蔡玄甫,決定回到故鄉重新開業。即使後來萬華因為各種因素而沒落,也堅持不搬家。



    因為,他心中有一個使命感,希望在故鄉延續做茶的技術跟烘茶的技藝,傳承小時候記憶中的茶香。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心中好新聞吧!

    按讚追蹤太報 Facebook,隨時關注好文章 




     

    林芳如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