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政府原承諾艋舺公園改建採取「分段施工」,讓街友不至於失去棲身之處,但最終仍「全面施工」,部分街友在圍籬一角夜宿,車來車往險象環生。廖瑞祥攝
台北龍山寺前方的艋舺公園,將仿效日本東京表參道改造成「台版表參道」,甫於7月9日動工,台北市社會局認為公園改建,為街友脫胎換骨的一大契機,民間團體則擔憂艋舺公園改建案,成為北市規模最大的無家者社會排除事件。《太報》記者走訪龍山寺周遭、萬華車站、台北車站等處,了解艋舺公園街友現況。「公園拆除後我跑去老松公園睡,但家私(ke-si,台語)沒人顧全都不見了。」身軀骨瘦如柴,行動不便的街友阿賢,在艋舺公園動工、街友們撤散後,他的家當無人保管遭到偷竊,孓然一身,僅剩輪椅和尿布陪他浪跡城市。為什麼會選擇睡在公園?阿賢回應:「無法度啊!沒父、沒母,厝裡的人都死了了啊!祖先向板橋林家租地,沒有任何祖產,阿嬤最後一個死的,『我就出來(流浪)了』。」
「阿賢大哥原本有在南機場那邊做木工喔!」芒草心協會外展社工師張凱淳補充地說。4年前香香澡堂成立,張凱淳開始與街友搭起深厚橋樑,對於萬華龍山寺一帶無家者的身心、工作狀況,可說是瞭若指掌。《太報》跟隨張凱淳夜訪這天,他與夥伴們揹著沉甸甸的保久乳、防蚊液,從萬華車站沿途發放,順道關心艋舺公園改建一個月來,街友面臨了哪些處境?
芒草心協會外展社工於艋舺公園拆遷後夜訪萬華一帶街友,發放物資同步詢問最新身心狀況,並邀請意者前往香香澡堂免費盥洗。廖瑞祥攝
艋舺公園拆遷,部分街友待店家打烊後,前往騎樓外睡覺。廖瑞祥攝
艋舺公園夜宿者6成外溢 棲身騎樓、車站、小公園全台列冊街友2,934人,以台北市佔比最高,逾2成,人數約650人。台北市社會局列冊的萬華艋舺公園街友,近5年從129人降至59人,其中約4成願意接受安置:9人租屋、6人住進中途之家、2人返回戶籍地安置、2人返回家中,7人轉往萬華車站等地。
不過,芒草心協會蹲點觀察,發現約有1成5的無家者並沒有被社會局承認其遊民身份,因此不予列冊,該會統計艋舺公園改建前的夜宿無家者至少70位,且有15位轉往萬華車站過夜。
艋舺公園改建後,部分使用者改坐在龍山寺周邊商家外頭打發、消遣時間。李政龍攝
「住去安置中心的人,很多又跑出來了,住不合(ha̍h,台語)啊!」阿賢指出,位在梧州街的萬華社會福利服務中心,過往在颱風、寒流期間他也住過,雖然這回因應艋舺公園改建,場館供街友臨時夜宿,但規範晚上8點半進場、隔天早上7點離場,中途不能外出,多位街友無法習慣作息,於是又溜了出來,等待龍山寺附近店家晚間9點多打烊後,再找騎樓位置就地休息。部分街友則轉往萬華車站,夜訪這天,有人從工地下工後,帶著安全帽和紙板在車站對面的銀行騎樓歇息。張凱淳與夥伴們步行發放物資,告訴《太報》該騎樓至少有3位街友來自艋舺公園,而原先待在此處3年左右的無家者則移到馬路對面的角落。
萬華車站街友人數隨著艋舺公園改建增加。廖瑞祥攝
芒草心協會外展社工張凱淳夜訪時,幾乎可以叫出每一位萬華街友名稱。廖瑞祥攝
艋舺公園改建前,萬華NGO組成的無家者聯盟進行過問卷調查,《艋舺公園使用者需求調查報告》顯示有65.7%夜宿者選擇外溢至周邊社區,最多人勾選「艋舺公園外圍的騎樓」,其次是萬華區的街道與公共空間,例如萬華車站、西門町、雁鴨公園、三角公園,另外,約有2成街友改往台北車站夜宿。
艋舺公園改建後,有街友表示台北車站周遭約已湧入1百至2百多人。李政龍攝
社工發物資被擋 警察冷回:上面交代的芒草心協會倡議專員王今暐觀察,外溢影響已陸續浮現,例如,台北車站夜宿位置擁擠,出現街友搶位子等糾紛;萬華車站方面,外展社工夜訪發放物資遭警察阻止,「連發蚊香都不行!我們社工就問警察說,你有什麼法源依據阻止?警察就說上面交代的。」
台北市社會局社工科長邱慶雄《太報》記者證實,主要是里民反映發放物資造成環境髒亂,因此派出所警察有前往勸導,不要造成街友聚集,「所以現在是以勸導為原則。」
不過,阿賢接受社工夜訪時說,近日他看到有善心人士發放便當被警察開罰單,該位人士為了不浪費食材,收下1,500元罰單後,繼續發送午餐給圍籬外頭的無家者。阿賢擔心,未來要在艋舺公園周遭取得便當等物資將越來越困難。
警方近期於萬華龍山寺附近勸阻社工發放物資給街友。李政龍攝
公園分段施工跳票、人行道也不留 街友卡位險象環生艋舺公園景觀工程斥資2億621萬元,欲仿效東京表參道通往明治神宮的林蔭大道,打造屬於龍山寺的表參道,拆除南側部分通廊,打開寺廟至萬華區公所之間的視覺軸線,並把北側下凹式廣場填平。
艋舺公園改建將拆除遮蔽南側廊道,讓龍山寺正殿視覺回歸。廖瑞祥攝
艋舺公園改造後示意圖。台北市公園處提供
芒草心協會指出,2024年市府承諾以「分段施工」方式減緩對無家者迫遷與社區秩序的影響,然而,今年6月卻要採取「全面施工」的方式,使衝擊至少擴大1倍,例如,公園平面空間的廁所無法使用,若通往捷運龍山寺站地下室閘門內的廁所,對身障街友也不容易,而龍山寺夜間也無開放公廁,女性身障街友被迫長時間憋尿。公園四周的人行道更隨之封鎖,部分未接受安置的街友,索性帶著紙板、簡陋行李袋,直接臥躺在公園圍籬、靠廣州街152巷一側的馬路上。夜幕升起,機車在黑暗中呼嘯而過、休旅車開上大燈穿梭巷弄,街友仍闔上眼睛睡覺,畫面看來險象環生。
台北市政府原承諾艋舺公園改建採取「分段施工」,讓街友不至於失去棲身之處,但最終仍展開「全面施工」,部分街友淪落圍籬一角與車爭道。李政龍攝
有信仰就有布施 龍山寺周邊成弱勢者避風港艋舺公園的前身為龍山市場,1990年代為搭配捷運興建,政府將攤販安置到地下街,原址改建公園,2005年啟用至今剛好屆滿20年。從事貧窮議題倡議的人生百味文化建構協會副秘書長巫彥德指出,街友會在艋舺公園聚集,基本上是以龍山寺為信仰中心發展出來的。
萬華龍山寺外圍現況。黃怡菁攝
萬華龍山寺對面的艋舺公園採取「全面動工」取代原先承諾的「分段施工」,廣場四周皆被圍籬封鎖。黃怡菁攝
巫彥德強調,神明之所以被景仰,正是因為慈悲為懷,「每個信仰中心都是弱勢者的聚集地,寺廟有祭祀行為與善心信眾,自然就有食物分享、佈施的存在。」他曾在《為何萬華有街友》專文寫道,早年龍山寺沒有圍牆,街友與乞討者會坐在門口等待佈施,或是睡在龍山寺門口,隨著國際觀光客愈來愈多,於是寺方蓋起了圍牆阻隔。
20年前艋舺公園啟用後,吸引老人家前來下棋、喝酒、打發時間,對經濟弱勢者則是人力集散地,工頭們早上來到艋舺公園「叫工」,有意願打零工的街友,就會前往工地打零工,或從事房地產廣告舉牌等。其中,也不乏性工作者生意招攬。艋舺公園發展出生猛有力的草根性地景,卻也因為環境喧雜、氣味叢生,長年被貼上遊民聚集地的標籤。
艋舺公園改建前,白天有許多高齡者前來下棋、喝酒,公園兼具日照中心的社交功能。資料照
艋舺公園改建有目的? NGO:各界心知肚明艋舺公園在前總統馬英九擔任市長任內蓋設,公園長廊宮廷風屋簷的設計,隱含皇帝威權象徵。民進黨立委吳沛憶2021年擔任台北市議員期間,抨擊「這座恐懼地景,是馬英九前市長留給萬華的災難」,建議市府改建景觀,並辦理艋舺公園願景競圖比賽,凝聚在地共識與專業介入,以現代使用需求改善環境。
巫彥德表示,2、3年前萬華NGO組織開始陸續受邀工作坊,無家盟主張納入使用者的聲音,例如:公園改建後能設立行李空間,方便街友外出打工時,家當能獲得保管,或周邊增設盥洗淋浴、洗衣烘衣空間。遺憾上述建議僅為市府的參考值,最終景觀改建設計決策過程密閉,由都委會拍板定案,公園友善街友的設計提議未被採納。
人生百味副秘書長巫彥德與夥伴致力關注都市貧窮、無家者、街賣者與回收等議題。黃怡菁攝
「桌子拆掉、椅子拆掉,也不是為了『不給』民眾使用,所以公園的使用者到底是誰?」巫彥德直言,各界都心知肚明,艋舺公園改建案最嚴重的就是街友問題,「大家之所以匯集在一起討論,不外乎就是在意街友能否消失?抑或街友是否遭受壓迫,結果只能『掩耳盜鈴』討論景觀建設。」
部分街友以台北車站建築四周為家。李政龍攝
台北車站地下街老婦人推著家當行走,根據社會局統計艋舺公園超過7成街友超過65歲。李政龍攝
台北車站周遭成為無家者的避風港。李政龍攝
反駁「排除街友」 北市社會局:很多人無意願接受幫忙台北市社會局社工科長邱慶雄喊冤表示:「台北市從來都沒說艋舺公園改建完不讓街友睡!但真的希望街友願意接受協助,或是派工去賺錢、租房。艋舺公園很多人一睡就十幾年,完全沒有家庭關係,也沒有意願接受政府幫忙, 睡公園是一時的,脫離街頭生活才是長久之計。」邱慶雄也說,改建艋舺公園的經費若拿來協助街友租屋「還有剩」,但改建真的是希望公園視野更開闊,讓更多人能進到公園,而不是為了趕走街友;至於民間團體建議,公園改建後增設心理諮商區,對市府來說「不太可能一開始就劃定一塊空間,給街友做心理諮商,但未來可以再找找看哪個空地比較適合。」
「不過,無家者都知道來這裡才活得下去!」巫彥德和無家者聯盟夥伴仍憂心艋舺公園改建,意味著社會對於街友的防堵。王今暐也說:「以文明手段包裝改建、美化市容,讓人很難阻擋,然而,你把他趕走,其實他還在啊!他只是去了車站而已。」無家者蹲坐在艋舺公園改建工程圍籬外頭度日。李政龍攝
經濟弱勢者於龍山寺附近乞討過生活。李政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