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以為周奕勳是個「憤青」或是「宅男」,那就錯了。
來到他與室友合租的家庭式公寓,雖然還有房東留下來的傢俱,但與他購入的畫作、燈具搭配,再加上可以操控燈光與音樂的Google語音助理,將科技與聲光融合於這約15 坪大的空間,「這些都是我跟室友們設計的。」
18歲的周奕勳,已經是有3年工作經驗的軟體工程師,除了創辦孵化器、與友人推出「Mochai 中醫藥分析平台」、「矽旅行」等新創服務,也曾在多家軟體公司擔任工程師,其中最具知名的非共享電動機車服務Wemo莫屬。
就算現在任職旅遊公司,他仍舊沒有放棄手上的Side-Project(正職之外的私人專案),過著「白天上班,晚上創業」的生活。
不過,近期周奕勳最受矚目的作品,卻是一個小小的Chrome擴充程式。在今年5月時在自己的Medium上發表的「韓國瑜過濾器」程式教學,引發極大迴響。簡單來說,當開啟過濾器,就會自動蓋掉與韓國瑜相關的新聞。這篇附有過濾器原始程式碼的Medium文章吸引超過1,000人「鼓掌」,甚至還有網路媒體轉載。
他很敢,不只是社群上敢言,現實職涯也敢於探索。從放棄高中學歷,隻身前往矽谷、北京新創圈闖蕩,對抗他眼中的慣老闆,到參與公共議題,雖然帶點年少輕狂,卻不可否認,背後都有他一套理性思辯。
2014年下半年,升上後勁國中三年級的周奕勳,已經靠著自學累積6年程式設計實力,也開始探索畢業後的出路。為了自行籌措到美國矽谷參訪新創環境的旅費,以一個月9000元的報酬幫朋友架網站,開始第一份工作。
2016年,周奕勳國中畢業,工作一段時間後,與朋友創辦矽旅行(Silicon Trip),帶台灣國、高中生到矽谷體驗新創工作,包括學習程式語言、參訪企業與舉行黑客松。雖然到2017年,舉辦過3次活動就暫停營運,但是透過這次專案經驗,讓周奕勳與團隊成員申請上亞馬遜在北京的黑客松與美國Y Combinator新創學校(Startup School)課程。
2017年,周奕勳暫停「矽旅行」專案後,隻身到北京找新創圈朋友交流,在友人引介之下開啟在北京中關村的新創工作。在這個中國最具新創能量的科學園區,他開啟職場初體驗。
相較於談創業時的興致勃勃,周奕勳的職場經驗磨合期比蜜月期要長得多。「我無法接受他們(中國新創)的工作模式,」他說,今年台灣討論度很高的996(從早上9點工作到晚上9點,每周6天),當時中國已經風行3年。
他不假辭色向老闆抗議:「工作只是我生活附加的事情而已,我不會把工作與生活放在一起。這間公司是你的,不是我的。」
結果很簡單,不過3個多月,他就被要求離職。
周奕勳算了一下存款,雖然在北京待滿計畫的半年不成問題,但因為還想到美國矽谷一趟,為了存錢還是得找工作。這回他自己與中國各家新創公司的人資交手,摩擦出不少火花。
一間教育類新創公司的人資看過履歷後,直接詢問周奕勳:「你對找工作其實是蠻自我的?」他也直接回答:「廢話,我有其他路可以走,為什麼非得在你們這邊?」
不客氣的語氣背後,周奕勳的原因很簡單:「一天有1/3的時間在工作,為什麼我要找一個委屈自己的環境?」
但也有不問態度,只問實力的新創。一家由中國社群網站豆瓣投資,結合買書、書評與儲存書本紀錄的電子書櫃新創提供周奕勳工程師工作,「其實我是不看書的人,反正只要有薪水就好,」他大笑。
只是半年一到,他還是離開了。一來,周奕勳自己也想回台灣;二來,也是與同事的合作「卡關」。「我無法跟他們的PM合作,」他解釋。
負責溝通協調的專案經理,常直接向工程師或設計師下指令,要求照辦,雖然周奕勳當時只有15歲,但還是無法接受別人認為他年紀小、資歷輕,就必須「有耳無嘴」,「你不要認為叫我照著你的話做是很簡單的事,」他說。
在這個年齡,周奕勳的工作能力與履歷確實讓人稱羨—至少對多數人來說是如此;但反過來說,在許多人還在校園探索人生時,他得提前面對職場現實面。而他的「敢」,在新創也許是亮眼的才能,但如果在充滿規範甚至潛規則的職場,就不是如此。
2017年中,回到台灣的周奕勳到朋友介紹的接案公司工作,這次時間更短,只做半個月就走。「那間公司只打上班卡,不打下班卡,遲到要扣錢,加班沒有加班費,也就是所謂上班工時制,下班責任制,」這些台灣職場常見陋習,周奕勳完全無法接受。
半個月過去,周奕勳忍不住在會議上發難:「我直接挑明,現在的打卡機制是違法的,不是全責任制就是全工時制,加班一律給加班費。」公司老闆為了證明公司財務確實困難,將財報攤開給大家看。
但周奕勳質疑,帳目少了一些應該列舉的項目與費用。「老闆生氣了,質疑我才來沒多久,憑什麼說這種話,」他聳聳肩,「我說,做正確的事情,不需要來多久,第一天就可以做。」
周奕勳的劣勢,除了個性還有年齡。「很常有人說,你十幾歲,講話憑什麼這麼大聲,」他坦言這樣的年齡歧視從沒少過,「A同事跟我講同一件事情,同一個解決方法,但是其他人會比較相信A而不是我。」
事實上,年齡不是唯一的標籤。從2015年開始接受採訪,周奕勳不否認身上被貼上不少標籤,從正面的「年輕」、「自學」、「天才」到負面的「宅男」、「不修邊幅」、「難溝通」等。
年齡、個性很難改變,周奕勳也不打算改變。相反的,他更強調工作上的專業表現,也磨練出在職場上的強勢主導性。
「你自以為可以告訴我該怎麼做,卻不知道背後的原因就任意評斷我,這就是問題。」
不過,周奕勳也發現,對於某些人來說,標籤似乎不是壞事。「最近我很討厭有人問我,你為什麼不去Facebook還是Google?我就反問,為什麼要去?」周奕勳維持一貫的批判態度:「是因為公司文化、技術、還是希望被當成很厲害的人?只想拿到這個標籤,只跟著這樣的指標,你永遠追不完。」
隨著Z世代進入職場,這批職場生力軍與周奕勳的年齡差距也縮小到4歲,會有什麼樣的改變?身為前輩的周奕勳觀察,認為新一代工作者反被組織改變的比例較高。「他們覺得我工作這樣很爽,為什麼還可以這樣講話?也有人說,工作本來就是這樣,」他無奈地聳聳肩。
從一開始為籌措旅費而工作、到為了創業而工作,那現在的目標呢?「我現在的想法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因為目標會限制你要做什麼,會變成壓力,而我不想有壓力」。
周奕勳引述最近讀過《可不可以不要努力》一書的內容,講述作者如何從讀好學校、考好大學、找好工作、成家立業的韓國傳統價值觀中解脫,「我好像想通了一些什麼,其實根本沒人要你做這些事,而是你覺得自己應該做這些事。從此之後,我就決定自己開心做什麼就做什麼。」
儘管擁有比同儕更豐富的磨練,眼前的周奕勳依舊稜角分明。話又說回來,面對這詭譎多變的世局,還不滿20歲的人生,確實,又何必預先設下什麼框架?
作者:張道宜 文章出處:Cheers快樂工作人
本文獲授權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