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別再打了!兒盟調查:9成大人曾遭體罰、7成心靈受創,卻仍有6成反對「零體罰」

    2020-11-17 12:07 / 作者 張佩雯

    「別再打了!」日前台北市一位小3男童,帶著全身傷半夜在外裸半身奔跑呼救,遭到社會齊聲撻伐。然而,拒絕以暴力對待兒童,是否已成全民共識?兒福聯盟近期公布一項針對18歲以上成人進行的「體罰認知調查」,有9成以上大人在童年曾有被體罰的不好回憶,卻仍有6成贊成「體罰」兒童。究竟兒虐、體罰、管教的界線如何劃分?體罰是否為管教孩子的必要手段?引發討論。






    9成以上大人在童年曾有被體罰的不好回憶,卻仍有6成贊成「體罰」兒童。(圖片來源/Unsplash)



    童年經常被嚴重責打、長大後認為「自己是沒用的人」比例高



    兒福聯盟11月16日公布針對18歲以上成人進行的「台灣民眾被家長體罰經驗與認知調查」,結果顯示:9成2以上大人都有被體罰經驗(92.5%):8成7成年人表示童年曾有過被輕微身體責打的經驗(87.1%)、超過6成甚至被打到紅腫或瘀青(61.4%),逾半曾有被罰跪、半蹲等體罰經驗(56.2%)。除此之外,還有4成3曾被言語威嚇、恐嚇(42.8%)、辱罵(42.6%)或是當眾羞辱的方式處罰(27.1%)。



    調查也發現,在被體罰的人長大後,7成2仍會反覆回想不愉快的經驗(72.1%),甚至有2成6會做被體罰的惡夢(26.2%),也有2成6表示與家人關係不佳(26.1%),甚至有近1成4至今無法諒解(13.9%)。而童年時候經常被嚴重責打的人,長大後「認為自己是無用的人」的比例也高於沒被或輕度責打的人。



    6成以上的民眾不贊成「零體罰」的管教方式



    即使「體罰」似乎是大家共通的童年創傷,影響了家庭親子關係、自我認同,此次調查卻發現,仍有6成以上的民眾不贊成「零體罰」的管教方式(60.2%),近4成的大人認為體罰是養育過程中「必要手段」(39.6%)甚至有超過3成認為「體罰是相對效果比較好的管教方式」(31.0%)



    調查中,也請有小孩的家長自陳在教養上的困難,6成3家長表示「自己的情緒控管問題」(62.6%)、超過4成是「教養知識和方法不足」(40.5%)、3成3表示是「忙碌沒有時間陪伴」(32.6%)。



    兒福聯盟指出,教養壓力大、缺乏教養知識和方法又沒有時間,也難怪仍有高比例成人認同「快速見效卻後患無窮」的體罰方式來教養孩子,「愛孩子零暴力」的目標似乎仍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近年來,與台灣文化相近的日本、韓國皆因重大兒虐事件頻傳,開始正視是否要用法律來限制家庭內體罰。日本已在今年(2020)正式禁止家庭內的體罰,並大力宣導家長採用正向教養的管教方式。



    全球已有60個國家立法禁止兒童體罰



    從1979年瑞典成為第一個禁止家內體罰的國家開始,至今全球已經有60個國家立法在一切場域(包括家庭內)禁止兒童體罰。反觀台灣,雖然已於2014年將兒童權利公約國內法化,並於2017年完成兒童權利公約首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但對於公約及其相關文書所建議,從法規層面保障兒童免於一切形式暴力的做法,及「應明文禁止家內體罰」的建議,目前卻未有任何作為。



    兒盟白麗芳執行長補充,推動「愛孩子零暴力」的過程中,大家對於兒童虐待的認識經常只停留在嚴重的身體傷害,然而,根據兒盟2019年的調查發現:曾遭受家長言語暴力的兒少,有顯著較高的情緒困擾,且其中7成4(73.8%)至成年仍無法釋懷,其傷害並不亞於對身體的暴力



    她強調,雖然有一定比例的家長認為體罰是必要且有效的管教方式,但在兒盟連續兩年的調查中皆發現,童年常被體罰或言語羞辱,會影響到孩子的自我價值、親子關係甚至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呼籲家長不能只求短期的效果,而忽略了中長期的影響。



    更多太報報導

    女兒在校被甩巴掌、媽媽處理「霸凌」作法被讚爆!對方家長:謝謝你教乖我們的小孩

    請不要捐款給我們!雲林碗粿父:向孩子證明能靠自己雙手站起來、不是靠伸手活下去






    ↑加入太報Telegram頻道↑

     接收第一手消息



    張佩雯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