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讓青春少女失落的理由千百種,課業、人際、家人都是相當常見的原因,今天就讓我們從「戀愛」這件事切入,來看看有無談戀愛、家人反應,對一個青春女孩有什麼影響吧!
青少年常見的議題「情竇初開、偷嚐禁果」,是身心變化自然引發的好奇,更是「禁」也停止不了的感受與行為。兒福聯盟「2014年兒少交友及戀愛現況調查」,針對近3000位國小五、六年級及國中七、八年級生調查,發現約四分之一有戀愛經驗,約三成想談戀愛。
若將國小、國中的階段分開來看,可以發現正式踏入青春期的國中生,「曾談/想談」戀愛的比例都是國小生的兩倍以上,可見青少年的戀愛議題隨著年紀成長漸漸成為不可忽視的議題。
然而,真實世界中,初嚐戀愛滋味就「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的機會微乎其微,戀愛失落是許多青春期男孩女孩必經的挑戰。在兒福調查中也發現,有戀愛經驗的孩子六成都曾為愛苦惱。
初嚐戀愛滋味的兒少,會跟家長討論自己戀愛經驗嗎?該調查發現國小生有近半(48.4%)會跟家長討論,但國中生卻只有不到三分之一(26.8%),明顯下滑。
究竟為何孩子越大越不想和家長討論?該調查指出兒少不想分享戀愛心情的原因大都來自「大人的態度」,例如家長不支持自己談戀愛、學校老師甚至會因此約談父母、甚至警告或處罰。然而,如果家長「沒反對」孩子戀愛,孩子會跟家長討論的機會則大大提升(是反對者的2.4倍)。
若以「角色重組理論」分析,當一個人在重新調整自己扮演的角色時(例如:一名女孩初次談戀愛,從扮演學生、女兒的角色轉換為新的角色「女朋友」),此時生活環境給予的壓力和支持(例如:家庭增加衝突,或給予支持關愛),會大為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關乎其能否穩妥地度過適應的歷程。
換句話說,當青少年談戀愛時,家庭能給予她支持,孩子憂鬱指數可能比較低。
中研院2000年於大型追蹤調查<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追蹤國中女孩一年後的狀況,比較當下「有無談戀愛」,在一年後親子衝突指數、孩子認為家庭是否支持自己的程度,及此青少女心理健康有何關聯。統計發現有戀愛的青少女一年後,知覺父母支持低、和父母衝突較高,進而較高憂鬱。
因此,不妨想想,如果青春期本來就是對戀愛充滿好奇的時期,那面對孩子開始練習做他人的「男朋友、女朋友」,身為家長,扮演著什麼角色?可以怎麼做,讓孩子在這個初次談戀愛的時刻,成為親子最好的「『談』戀愛」機會!
綜合以上發現,我們理解青春期戀愛是自然的現象,也很難因為阻止就完全避免,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家長能用較為開放、支持、可討論的態度,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將有所幫助,具體而言,家長可透由下列三個要素,創造親子討論的安全情境:
|支持與陪伴孩子度過人生挑戰
在日常生活中,時常關心孩子近況,發生的大小事,且明確表現出你對孩子的「支持」,讓孩子知道,當遇到困難家長會與自己一起並肩作戰,自己不是孤單的,有困擾可以和家長討論。延伸閱讀:半數青少年感受不到家長的支持
|不因孩子戀愛而責罵或吵架
不對孩子戀愛採取嚴厲禁止的態度,因為這樣只會把孩子推得更遠。當孩子願意說自己戀愛了,不責罵、盡量不起衝突,避免讓孩子關起討論的心門。盡可能用開放和肯定的態度,迎接孩子拋出的每個議題,可以討論各種情況、家長都是願意接著的。
|建立開明權威的教養風格
不只是「戀愛」,其實教養孩子的各個面向,都需要家長同時給予孩子「界限」及「支持」,讓孩子在被愛的狀態中自由發展但不放縱,遇到情竇初開的心情、或有任何課業或人際困擾煩惱,願意開口跟家人談,而不會躲起來偷嘗試,或單從網路尋找不一定適當的內容做為解答。
撰稿、編輯:蕭子喬、陳世芃、張芷晴 設計:蕭子喬
文章原刊載於雞湯來了,本文獲授權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更多太報報導
憂鬱≠憂鬱症,躁症≠暴躁!解開你對憂鬱症患者的迷思
被霸凌怎麼辦?心理師告訴你發展階段&如何因應,避免影響未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