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失智症難以有效治療,台大、中研院研究團隊成功利用微能量超音波,找到刺激神經再生的機轉,有望開啟血管性失智症新的治療方式,研究成果領先全球,登上國際期刊eLife。
台大醫學工程所教授王兆麟表示,全球失智症治療市場規模高於100億美元,並以複合成長率10%成長中。市場目前還沒有把超音波用在治療失智症的產品,團隊研發領先業界3到5年,預計在3年內完成專利布局、動物實驗以及人體臨床試驗驗證療效等。
科技部今天舉行研究成果記者會,在科技部「台灣腦科技發展及國際躍升計畫」支持下,王兆麟、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陳志成、台大醫院復健科主任陳文翔、台大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賴達明組成跨校、跨領域團隊,探索微能量超音波在治療腦中風所引起的血管性失智症的可能性。
陳文翔指出,失智可以分成阿茲海默症跟血管性失智症2大類。血管性失智症可能由小中風引起,有手腳局部失能或影響情緒與記憶力等狀況,目前治療方式可能是針對受影響功能來做復健,藥物主要是增加活性或做預防,臨床效果有限,另外也有幹細胞臨床試驗,但尚未有明顯成果。
王兆麟指出,過去學術界對於超音波對神經細胞的機轉運作方式並不清楚,團隊這次開發出微針式超音波刺激儀,透過比細胞小百倍的玻璃針尖發射超音波,針對神經細胞的特定部位進行刺激,進而調控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影響細胞內的生物訊號傳遞。也就是說,團隊一大突破在於找到超音波刺激對神經細胞進行調控的機轉。
王兆麟表示,團隊進行多項實驗,發現可以透過超音波刺激產生神經再生現象,有機會應用在未來治療血管性失智症所需要的神經修復。
陳文翔指出,未來臨床上會希望達到非侵入式的治療方式,未來也許可以讓病人戴上類似耳機的設備,「但不是聽音樂,而是聽特殊頻率的微能量超音波」,來刺激局部神經再生,極具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