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左)和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右)最近積極爭取男性選民支持。美聯社
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Donald Trump)又嚇壞台灣了! 10月18日他拜訪華爾街日報(WSJ)紐約辨公室,接受言論版專題主編塔蘭多(James Taranto)與言論版編輯們訪問時,社論主編吉加特(Paul Gigot)問他,如何阻止中國封鎖台灣時,川普亮出的密秘武器居然是「加關稅」!
川普先談他與習近平關係有多好,回顧兩人之前的交手經驗,繞了一大圈之後終於回到主題,他說他會對習近平說:「如果你進入台灣,我很抱歉這樣做,我要對你課稅。」──他威脅要對中國課徵150%到200%的關稅,甚至可能完全停止雙邊貿易。
台灣人聽了川普亮出對付中國的秘密武器,心都涼了半截。老共對台展開鎖喉功,老美不是派出第七艦隊到台灣海峽破解封鎖,也不是拿導彈瞄準中國軍事要塞或重要基建,而是宣布要對中國加關稅!關稅這個法寶從川普當上總統第二年就已秀出,難道他認為習近平對台動武前沒想過川普會出這一招?沒算計過可能帶來的傷害有多大?習近平都亮傢伙了,川普還拿著算盤要跟人家討價還價談買賣?台灣人能夠放心嗎?
川普認為靠著「恐嚇」對付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是有效的。圖為兩人2019年6月29日在G20期間會晤。路透社
川普自認恐嚇有效 卻亮底牌曝露其短不過,看川普受訪的上下文可以「體諒」其初衷。川普想說的是,自己很熟悉習近平,也很瞭解俄國領導人普丁(Vladimir Putin),他過去曾數度恐嚇這兩位大獨裁者都奏效。
例如,在專訪中他就炫耀習近平2017年訪美受邀到海湖莊園和川普共進晚餐,在吃甜點時他告知習近平,美國此刻正發射飛彈攻擊敘利亞阿塞德(Bashar al-Assad)政府控制的機場。敘利亞內戰中北京支持阿塞德,美國在習近平訪美時攻擊戰敘利亞不就是在對習近平下馬威!習近平第一次聽不清楚,要求川普再重覆一次,聽懂後習近平只冷靜地說:「喔!好。」沒有任何憤怒的反擊。
當吉加特再追問川普:「中國封鎖台灣,你會動武嗎?」川普說:「不需要。」因為習近平尊重他,「他知道我很……瘋狂。」川普就是想表現出他是個反覆無常、不可預測的黑幫老大,隨時會做出瘋狂舉動讓敵人害怕屈服。不過,黑幫老大不會隨便亮傢伙威脅人。這次受訪時說要用關稅報復中國圍台,等於是隨便亮底牌、自曝其短。
川普對台態度反覆 習慣用談買賣角度思考針對台海安全問題,川普數年來提出過好幾個180度相反的因應方式,例如今年五月他在募款活動上說,若習近平敢攻打台灣,他就會轟炸中國。但他也曾說過,美國無力阻擋北京武力犯台,因為台灣離中國很近卻離美國遙遠。川普在回應台海危機時的反覆不定,說好聽一點是他狡猾,但更可能的答案是,他根本就沒有深思熟慮,沒有明確腹案,所以答案經常自相矛盾。
川普對台灣政策更令人不安的是,他習慣用談買賣的角度思考。上述談台灣離中國和美國距離的遠近,以及最著名的拿書桌和筆尖對比中國和台灣的強大與弱小,這兩者都是從現實利害角度看台灣問題。此外,他去年曾說,台灣搶走了美國的生意,應該對他們徵收關稅;今年七月受訪時更指控台灣搶走了「我們大約100% 的晶片業務。我認為,台灣應該付錢給我們國防」。
不只川普 學者、前幕僚也用損益角度看台海這些都是用商業腦袋在思考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如果利沒有大於弊,他就可能犧牲台灣。值得注意的是,不只川普、美國愈來愈多論調是用這種損益表來評估對中國和台灣的戰略。例如今年七月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卡凡利(Jonathan D. Caverley)就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上撰文指出,防衛台灣雖然重要,但這不是美國阻卻中國擴張最重要的部署:
如果中國真想超越美國成為最能宰制全球的國家,就得能夠威嚇日本和菲律賓,並在全球投射軍力。它需在全球有控制力或至少有展開競逐。中國可能認為吞併台灣是必要的第一步,但最終關頭它可能做出不同決定。即使北京的評估正確,也不代表保衛台灣是美國阻卻中國的更大意圖裡最重要方式。華府應該投資能夠保衛台灣的軍事工具,但前提是它們也能讓美國軍隊繼續在其他地方作戰。同樣的,川普時代的國防部副助理部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是未來很可能留在川普2.0執政團隊的成員,他也主張:「到某個時刻......保衛台灣的成本和風險將超過我們的價值。」他認為超過某臨界點,保衛一個自由台灣的成本會超過美國損失的金錢和軍力,並嚴重傷害美國的軍隊,所以是不值得的。
川普接受彭博新聞總編輯米可斯維特專訪,稱他若是美國總統,中國就沒有入侵台灣的理由。路透社
可以確定,如果川普當選,他會要求台灣自立自強,花錢買更多武器保衛自己。此外,他會從談買賣做生意角度來看待美中關係,會加速雙方經濟脫鉤。不過,對川普而言,中國人權、美國盟友的利益──包括台灣──位階都不如美中經濟關係來得重要。
賀錦麗在涉外事務上 明顯不若川普和拜登老練相對的,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賀錦麗(Kamala Harris)一向都比較重視人權、公平正義這些價值。在她和川普的辯論中,她頗犀利地攻擊川普的弱點,但在闡述自己主張時,卻顯得很理念化、甚至有些教條,尤其在涉外事務上,很明顯不若川普和拜登(Joe Biden)兩人老練。
多數美國媒體與智庫的分析認為,賀錦麗的外交政策,包括對中國與對台政策,多會蕭規曹隨,基本上就是國務卿布林肯 (Antony Blinken)在2022年所提出的戰略:
我們將投資於國內的優勢基礎──我們的競爭力、創新與民主;我們將與盟友和夥伴網路保持一致,為共同目標與事業採取行動。利用這兩項關鍵資產,我們將與中國競爭,以捍衛我們的利益並建立未來願景。這種「投資美國、團結盟友、與中國競爭」策略依然會是賀錦麗的外交主軸。
賀錦麗在外交事務明顯不比川普、拜登嫻熟。圖為她2024年9月20日造勢。路透社
賀錦麗若選上 可能更重視與全球南方的連結賀錦麗在副總統任內對外交事務有限的著墨中主要關注第三世界,包括非洲、加勒比海、中美洲和東南亞。如果她當上總統,可能會更重視美國與「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連結,而這塊一向是中國深耕而美國力有未逮的田地。她曾4次訪問印太地區與澳大利亞、 日本、南韓、泰國和菲律賓等國領導人見面。她在2023年代表拜登參加東協(ASEAN)峰會時觀察到,如果美國不用心去瞭解其他國家的現況,就不可能獲得信賴。她目前指定的總統過渡團隊負責人(如果她當選)是前駐東協大使亞伯拉罕 (Yohannes Abraham)。
在副總統任內,賀錦麗的國家顧問是戈登(Philip Gordon),他是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任內的國務助卿,在希拉蕊(Hilaria Clinton)手下工作,負責歐洲和歐亞事務。如果賀錦麗當選,戈登被認為將會繼續擔任國安顧問。此外,賀錦麗的副國家安全顧問利斯納(Rebecca Lissner)則是拜登政府 《2022年國家安全戰略》重要起草人。這份國家安全戰略認為中國「有野心在印太地區建立更大勢力範圍並成為世界領先大國」,但也認為中國是「全球經濟的重心,對共同的挑戰有重大影響──特別是氣候變化和全球公共衛生。」因此文件強調,美國與中國競爭時,要「滿足夥伴國家的經濟和發展需求」。
核心幕僚偏鴿派 賀錦麗對中態度料偏向溫和戈登對中國的態度偏向鴿派,2019年他簽署一封公開信,反對將中國視為「敵人」並和中國經濟脫鉤。他也批評美國國會一項提案,這項提案企圖限制中國公民在美國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的研究所或研究所畢業後的工作。
除了戈登與利斯納可能左右賀錦麗未來的中國政策,她挑選的副手華茲(Tim Walz)也有中國經驗。華茲除了在1980年代未曾在中國教英文,他擔任國會議員時是跨黨派中國委員會成員,他關切中國盲人赤腳律師陳光誠被迫害問題,也關切香港、西藏人權問題,他也曾於2016年會見達賴喇嘛。不過華茲也有現實主義的一面,他不認為美中必然是競爭關係,2020年擔任明尼蘇達州長時,在明尼蘇達大學中國中心一個活動上說:「世界需要解決方案,而最有能力做到這點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國這兩個國家。」
目前看來,如果賀錦麗當選,她的中國政策會偏向民主黨主流的溫和路線,但也脫不了美中競爭的大架構;至於川普,他會繼續打著買賣交易的算盤,也依然是充滿不可預測性。
賀錦麗的副手華茲(右)雖有中國經驗,但並不認為美中必然是競爭關係。路透社
川普令盟友較難信任 中國學者認為對中有利至於中國希望哪個人當選?官方色彩強烈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告訴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川普不像拜登一樣尊重國際聯盟體系,這對中國有利,「他的盟友不太信任他......台灣更擔心川普。」
善變的川普和青嫩的賀錦麗都難讓台灣安心。台灣真得自立自強。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