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8 15:47
台南市政府與台灣智慧城市產業聯盟、台北市電腦公會今日(10/8)宣布共同成立「智慧機器人應用SIG」,匯聚華碩、盟立自動化、達明機器人、博鈞、Sigma Robotics等業者,現場展示最新智慧機器人應用成果,呈現台灣在機器人產業的跨域整合能量。
2025-10-08 13:31
今年諾貝爾獎物理獎得主之一、英國學者克拉克週二(10/7)分享得獎喜悅時同時痛批美國川普政府刪減科研經費,將讓美國在科學領域的實力倒退,即便川普下台後10年也救不回來。
2025-10-08 10:02
諾貝爾物理學獎今年由英美法3位學者共同獲得。1980年代中期,克拉克、德沃雷、馬丁尼斯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組裝一個當時看起來毫不起眼的電路,結合嚴謹、想像力與務實的迴異個性,40年後共獲諾貝爾獎殊榮。
2025-10-07 21:35
20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三位研究量子力學穿隧效應(Quantum tunneling effect)的加州大學學者共同獲得。穿隧效應是量子力學百年多前開始建立時諸多反直覺的神祕現象之一,也曾一度是進入奈米製程時,晶片製造工程師必須克服的頭痛問題。如今,新的晶片製造技術不但反過來利用了穿隧效應,這個現象更是成為當今開發量子電腦的基石。
2025-10-07 18:33
2025年諾貝爾獎的物理學獎項頒發給三位美國加州大學學者,表彰他們對於量子力學的研究。雖然得獎者出身自英美法三國,美國這個科學研究大國還是再度「全包」獲獎學者的關鍵研究,他們的關鍵貢獻也為今日最先進晶片的進展鋪路。
2025-10-07 15:37
由國家太空中心(TASA)主導、攜手產官學研共同打造的「福爾摩沙衛星八號」(FormoSat-8)星系,首顆衛星今(10/7)日正式啟運赴美,將送往NASA基地進行最後整合測試,預定於年底升空。這顆以導演齊柏林命名的衛星,象徵已故導演守護台灣、觀照世界的精神,啟動我國第一個自主製造率達84%的衛星星系計畫。
2025-10-06 18:53
週一(6日)宣布的2025年諾貝爾生醫獎由日美共三名學者獲得,其中日本京都大學名譽教授坂口志文的研究是三人中最先開創先河的突破。日本至今已經有29人獲得諾貝爾獎,尤其是在科學領域方面近年頻頻獲獎,基礎研究能力雄厚有目共睹。
2025-10-03 10:02
麗寶新藥於9月底受邀赴日進行專題演講,分享公司核心開發中藥物 LIB-101(rIL-12)在治療「急性輻射症候群」上的突破性成果。在恆河猴的實驗中證實,只需單次低劑量皮下注射即可在無需額外輸血或抗生素支持下顯著提高致命輻射曝露後之存活率,並恢復紅血球、白血球與血小板的多重造血功能。該成效獲得日本長谷川有史博士的高度肯定,替未來台日雙方合作,奠下良好基礎。
2025-10-02 21:16
瑞典諾貝爾獎頒發機構高層人士告訴法新社,美國總統川普打擊科學研究的舉措,可能威脅美國作為世界科研領頭羊的地位,並影響全球科學發展及人才版圖。
2025-10-01 18:23
北市一名73歲曾姓婦人昨為爭搶北捷優先席,甩手提袋驅趕一名年輕人,遭對方一腳踹開,影片在社群瘋傳,成熱門話題。事後,曾婦被揭露是「研討會蟑螂」,今則因竊盜案被捕,累累前科也跟著曝光。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