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賴清德喊「30年出3位諾貝爾獎得主」!中研院長廖俊智:至少要做到4件事

    2025-11-13 12:41 / 作者 陳怡穎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立法院備詢。廖瑞祥攝
    總統賴清德日前表示,期盼台灣能在30年內,在物理、化學與醫學三大領域催生至少3位諾貝爾獎得主。對此,中研院院長廖俊智13日出席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備詢時表示,若要實現這個目標,台灣至少要做到4件事,包括長期穩定經費投入、鼓勵勇於嘗試、允許失敗、以及減少外界干擾。

    自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於1986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後,台灣已40年未再出現新的得主。賴清德在頒發第13屆總統科學獎時提出「333諾貝爾計畫」,期盼在物理、化學、醫學等3個領域未來30年再創3位諾獎得主。

    廖俊智備詢時指出,台灣要拿諾貝爾獎,至少要做3件事,第一步是確保長期且穩定的經費支持,讓科研人員能專心研究、免於年度預算壓力;其次是鼓勵勇於嘗試,研究不是照計畫進行,而應能靈活調整方向。第三,要允許失敗,若研究一遇瓶頸即遭檢討,「沒做到就被盯」的環境將讓科學家不敢創新。最後,他強調要減少政治、社會、經濟層面的干預,讓學術環境維持獨立與純粹。

    中研院正與國內12所學研機構合作推動「台灣橋樑計畫(Taiwan Bridges Program)」,將於2025年至2026年間邀請31位諾貝爾獎得主來台舉辦系列演講與學術交流。廖俊智也提到,該計畫的目的並非「直接培養下一位諾貝爾得主」,而是希望全面提升台灣科研水準,而不是要造星;諾貝爾獎雖然可以提振全民全國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和支持,但更重要的是提振台灣整體科研實力。

    國民黨立委萬美玲援引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院長葉宗洸的言論指出,政府長期將科研經費集中在半導體產業,導致基礎科學研究被忽視,恐怕「50年也培養不出一名本土諾貝爾得主」。對此,廖俊智回應,中研院將全力提供具體建言,並持續推動跨領域合作與國際交流,讓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發能並重發展。
    陳怡穎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