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就任總統將滿週年。資料照,國安局提供
總統賴清德就職將滿週年,雖然打破8年執政魔咒,但從上任開始的朝小野大,4成得票率的少數總統,都在在預告了執政的艱辛。果不其然,過去這一年,國內要面對政情混亂對立,國際上中國的威脅日益縮緊逼近、美國川普的瘋狂與難以預測,以及各地吹起的極端政治浪潮,賴清德的每一步都走的巍巍顫顫,讓人心驚膽跳。
2024年1月13日賴清德、蕭美琴以558.6萬票、40.05%的得票率,順利當選中華民國第16任總統、副總統,打破1996年民選總統以來8年政黨輪替的魔咒,更是第一位副總統挑戰總統大位的成功案例。
這個開局有喜有憂,民進黨在國會只拿到51席,國民黨52席重回國會第一大黨的角色,加上民眾黨8與無黨籍2席,重回2000年時朝小野大的政治局面,各界都不看好。
國會亂象「新政治」 點燃大罷免火苗一如預判,2月開議後的新國會,開啟了前所未見的「新政治」,美其名的國會改革修法,細究下來實為國會擴權法案,藍綠白各執一詞,為修法內容吵得不可開交,國會衝突加劇;5月賴清德正式就任後,藍白聯手強推國會職權修法,因修法程序的不正義,以及為強推闖關的激烈肢體衝突,國會亂象讓人瞠目,卻也意外成就萬人青鳥運動,開啟台灣社會新一波的公民社會參與。
立院院為審國會職權修法,爆發激烈朝野衝突。資料照片
不過,青鳥的聲音沒有讓國會回到理性溝通,藍白繼續聯手,強勢通過《憲法訴訟法》、《財政收支劃分法》;前者削弱憲法法庭的制衡功能,癱瘓憲法法庭運作,後者雖然增加了地方政府財源,但大刀一砍的粗糙修法,事權未能相符,亂象叢生。
青鳥行動是第一波公民運動。資料照片
修法內容或有孰優孰劣的不同評斷,但最讓外界憂心的,是國會多數黨帶頭絞殺的程序正義,在人數優勢下卻連讓對方陣營說話的機會都沒有的鴨霸作法,引來外界「國會政變」的批評。
面對朝野紛爭、修法爭議,行政院傾盡所有救濟程序,連續7次覆議都鎩羽而歸,也創下歷任之最,而這個紀錄不是沒有機會再突破。這也凸顯少數政府的困局,以及賴政府面對在野掣肘的無奈與無力解決,確為隱憂。
國會動盪中,賴清德政府任內迎來第一次總預算審查,藍白黨團變本加厲,無視《預算法》、《立法院議事規則》,重複刪減、數字兜不攏,審查亂出新高度。大幅刪減的結果,讓許多政府業務無法順利推行,成了點燃大罷免的那根火苗,在台灣各地炸開了花。
全台刮起大罷免風潮。資料照片
大罷免的浪潮席捲,30位藍委完成二階連署送件,經查對後推估,至少會有25位以上進入最終罷免投票,不論是以「選舉得票比」或「連署百分比」來推算,可罷掉的藍委上看10至15席,綠營若順利在立委補選拿下6席,就能翻轉現在的國會生態。
這不但是台灣政治選舉史上空前,未來恐也難見到這樣大規模罷免行動。國際上,更是絕無僅有的一場由下而上、由外而內,由公民發起的「政治輪替」。
這樣的局勢,對執政者而言,既是大好、亦是大壞。
公民自覺是這場大罷免運動的核心,罷免不再只是對個別政治人物或政黨的好惡,這是一場公民意識的覺醒運動,政黨或許可推波助瀾,但無法左右公民意志。這已不再是過去政治上的顏色對決,而是人民與政黨政治的角力與反抗,現在對抗的是鴨霸的在野黨,未來也可以是不順應民意的執政黨。
社會裂解、關稅變數 牽動民意反覆要注意的是,國內外的政治都在走向極端化,大罷免固然是民意的展現,但某種程度上,社會也在進行裂解。原本台灣社會每兩年一次大選(中央、地方),不論選舉過程怎樣對立,選完後至少都有一整年以上的時間修復,原本是修復的今年,卻因大罷免、補選,讓社會再次進入對立狀態,接著明年就是地方的九合一選舉,選後緊接而來的,又是下一次的總統與立委大選。
綠營內部不是沒有憂慮,現在的大罷免他們站在順風面,若藍白持續漠視民意,立委補選也會是順風,順利的話,國會過半改變生態,終止現在的亂象。但大罷免還有許多非操之在己的外部變因,可能改變罷免結果,2至3個月的冷卻期,這口灶能否一路旺燒到最後,沒有人知道。
而這中間,還有美國關稅議題來攪局,若台美談判不順利,川普發神經的祭出高關稅,屆時全台都要疲於奔命地解決產業衝擊、人民荷包,還有餘心、餘力面對罷免投票嗎?
一旦補選結果不如預期,國會生態沒有改變,挺過罷免浪潮的國民黨,又會是什麼模樣?屆時輾壓式立法,可還有制衡的力量?接下來的九合一選舉呢?下一次的大選呢?
況且,民進黨背負著強大執政包袱下,民意恐怕動輒就能反覆。
而原本政黨政治中的少數,因為溫和派的消失或被消失,將逐漸朝兩端靠攏,4%可能成長成20%,近百萬人會變成400萬人,不理性的聲音恐怕逐漸加大,撕裂也會更嚴重,社會沒有了討論空間,中間地帶愈走愈窄,實非國家社會之福。
政治除了對立之外,難道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在位者在「強硬」應對的同時,是否也要真心思考,如何消弭社會的動盪與不安,撫平尖銳的衝突。否則,賴清德在未來至少3年內,要面臨的恐怕都是不穩定社會,隨時都有可能在任何議題中炸開,前路艱險,難以預料。
面對諸多挑戰在前,賴清德只能猶如打怪闖關般,「關關難過,只能關關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