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比特幣持續走強,外界建議央行納入準備資產,儘管國際間討論熱烈,但尚無國家納入。示意圖。廖瑞祥攝
美國總統川普當選後,曾在社群平台上貼文寫道,比特幣和乙太幣將成為「戰略儲備的核心」,使得比特幣一度出現慶祝行情,有人將其比喻為數位黃金,甚至有立委建議納入央行準備資產(reserve asset)中,不過,央行在最新報告提出,三項無法納入的原因,一是價格波動劇烈,已轉向金融商品發展,屬風險性資產;二是避險功能、安全性、流動性等不及黃金;三是全球尚未有國家將其納入準備資產。
比特幣是否納入國家準備資產備受討論,央行報告說明未納入的原因。路透社
自2024年11月迄今,川普當選後,比特幣出現慶祝行情,創下10.6萬美元的歷史新高,隨後震盪下跌,到今年3月10日跌至7.8萬美元,跌幅達26%,川普更於3月6日簽署行政命令將比特幣納入美國戰略儲備,同時也將其他四種加密貨幣納入政府資產儲備,曾經禁止比特幣交易的俄羅斯,通過立法開放比特幣交易,就連捷克、瑞士等國家都考慮列國家準備資產。
多名立委也曾於財政委員會關切相關議題,而央行也針對比特幣是否作為準備資產或國家戰略儲備進行分析。報告指出,
比特幣問世伊始,原擬作為支付用途,但價格容易受到市場資金面與消息面影響而大幅波動,不具備貨幣的交易媒介、計價單位及價值儲藏的功能,已轉向金融商品發展,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及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開辦比特幣期貨交易、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批准比特幣現貨ETF上市,並開放比特幣現貨ETF選擇權。
央行最新報告統計2011年至2025年的比特幣走勢。央行提供
報告提到,薩爾瓦多於2021年9月接受比特幣為法定貨幣,為全球首個將比特幣列為法定貨幣的國家,並在2022年11月18日起,每日購買1單位比特幣,但
國內使用比特幣作為支付工具的情況不如預期,加上去年12月,因國際貨幣基金(IMF)認為虛擬資產可能為金融穩定與金融誠信等帶來風險,薩國與IMF就比特幣相關規定達成協議,不得以法規強制私部門接受比特幣、不再接受民眾使用比特幣繳稅,以及逐步取消官方虛擬資產錢包應用程式「Chivo」的服務等。
針對將比特幣列為央行準備資產的議題,報告也說明,確實有部分比特幣支持者認為,比特幣總發行量固定,具有稀缺性,可避免因超發而導致通膨,特性類似黃金而將其喻為「數位黃金」,並認為可比照黃金,將比特幣納入官方準備資產;就連俄羅斯也認為比特幣作為準備資產,可避免遭受其他國家的金融制裁,另有部分國家認為,比特幣可作為一種傳統資產以外的投資商品,持有比特幣可使投資組合多元化以增加收益。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
不僅主要央行對此抱持審慎態度,就連世界銀行(World Bank)研究報告指出,比特幣等虛擬資產不具安全性及流動性等特性,目前尚不適合納入準備資產的投資組合。央行指出主要的原因是,持有準備資產的目標是當國家遭受衝擊時,可維持經濟、金融穩定及執行外匯政策,首重安全性與流動性,同時考量因應國際貿易與金融流量所需的幣別配置及穩定收益。
央行報告統計,主要國家貨幣及虛擬資產日均交易額,比特幣日均交易額僅320億美元,遠低於國際貨幣如美元5.8兆美元、歐元2兆1300億美元。央行提供
報告強調,
反觀比特幣等虛擬資產價格波動大,市場深度、廣度等均不如傳統金融市場,如國際主要貨幣及政府債券等,安全性與流動性皆不足,加上仍有市場操縱、詐欺等作業風險,以及許多虛擬資產活動仍缺乏監管,因此,目前不宜納入準備資產;即使比特幣可能具有產生高收益的潛力,但價格波動劇烈,仍非央行穩健投資標的。
報告以流動性為例子,
相較於傳統的準備資產項目,比特幣的交易額及市值仍低,且交易成本偏高,難以符合高流動性要求,如比特幣日均交易額僅320億美元,遠低於國際貨幣如美元5兆8000億美元、歐元2兆1300億美元及日圓1兆1080億美元;況且, 比特幣總市值約近2兆美元,與總市值超過20兆美元的美國公債相比,仍有極大落差等。
報告補充,
近年來比特幣受到許多關注,但至今仍未有任何國家將其納入準備資產,主因是價格波動大,無法像美國公債等高品質流動性資產提供穩定的價值保障,在面對突發的金融危機或經濟動盪時,持有比特幣不但無法發揮保值作用,反而可能加劇風險。
雖有人士主張比特幣部分特徵與黃金類似,應比照黃金作為準備資產。但報告認為,黃金在國際貨幣體系的歷史發展上一直扮演關鍵角色,IMF並已明定黃金為準備資產的項目之一;而比特幣在市場廣度、深度、健全性及實用性等方面皆不及黃金,除非強化其安全性與流動性,否則不大可能作為準備資產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