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當年回台,接任工研院院長,任內提出三大改革,有兩項以失敗收場。資料照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1985年8月回台,接任工研院第三任院長,他的美式管理風格在工研院造成很大的文化衝擊,有很多人水土不服,他甚至被貼上不尊重同仁、欠缺人和的標籤。而在張忠謀心裡,也把「未成功改革工研院」,視為人生中的一大挫敗!
張忠謀在《自傳下冊》提到,1985年8月20日,他自前任方賢齊院長手中接過印鑑,正式成為工研院院長。在就職致詞時,他強調,「工研院為工業界之一員;如何與工業界配合,將是我主要工作。」
接任後數周,為了解工研院業務,他聽取每個所的簡報,當時,工研院有五個所,一個中心。
打斷簡報被視為不近人情一開始他就發現,在工研院聽簡報,就一件很累的事。
「簡報者似乎認為這是一齣他被命令演出的戲。他寫劇本、導演、主演;他用心準備、排演、最後演出;他期待我的鼓勵和喝采」。但張卻認為,簡報是對他的一種溝通,他要知道對方在做甚麼?有沒有困難?這些困難能不能解決?這些事情一旦做了,對台灣工業界的用處是甚麼?
他在書中提到,自己在德儀、通用聽簡報已有20多年經驗,維持「一有問題就打斷簡報發問」的一貫作風,因為問題不能累積。簡報結束後,他也追問市場多大?那些公司有興趣?如何移轉研究成果等。
張忠謀坦言,在美國,不管是德儀或通用,簡報者都很能應付這些問題。「但是
在1985年的工研院,我的作風竟然造成大大的震撼。我不知道,
打斷簡報發問竟被視為不尊重簡報者,問一些簡報中沒提到的問題更被視為不近人情。」
至此,張在聽簡報時「不尊重」同仁的惡名,在他上任頭幾個月就成立,也成為他後來改革失敗原因之一。
推動三大改革 被貼上欠缺「人和」標籤張忠謀上任後對工研院進行三大改革。其一是10年內(1985~1996)一半經費來自民間企業,目的是連接工研院和台灣工業,讓工研院做台灣工業界需要的研究。
他在書中寫道,「我天真地認為這樣的目的一定會被大家認同,事實卻完全相反。無論院內、院外,都沒有接受我的想法。院內同仁的反應是,我們是研究者,不是行銷員,為甚麼要我們去推銷自己的研究。而工業界的反應是,本來就應該政府出經費,做出來的成果若業界想要,應該免費給」。
第二項改革是,衍生公司,把人也移過去。張忠謀提到,在他擔任院長之前的12年,工研院只衍生一家公司:聯電。但
他在任院長的三年,促成了五家衍生公司,包括台積電、盟立自動化、台灣光罩、長榮超合金、億威電子等,先後從工研院移轉出數百名員工。
第三項改革是,每年考績最低3%員工留職察看。他強調自己並不想解雇任何員工,只想整頓一下最劣考績的員工,激勵他們努力一點,或轉調到比較適合其能力的位置,也能提高工研院整體表現。
始料未及的是,雖然只列3%員工「留職察看」,卻有30%員工岌岌自危了!「他們本來安逸地寄居在準政府機構的工作保障下,現在發現這個從國外來的新院長居然威脅起他們的安全感?」張回憶,當時,黑函滿天飛。包括工研院董事,經濟部官員,甚至立法委員、監察委員都收到了。所謂的「改革三」也只做了一年,第二年就做不下去了。
張忠謀坦言,第一項、第三項改革都失敗了;第二項雖然後來成功了,但當時也遇到不少阻力和負面反應。
倡議台積電,是張忠謀在工研院院長任內最大的成就。資料照
自承改革失敗主因:工研院不是我手中的黏土張坦承,為何當年在工研院的改革失敗?其實答案早就呼之欲出。「我錯認工研院是我手掌上的黏土,可隨我意志塑造她。」事實卻非如此,「工研院有她獨立的性格,也有其『準政府機構』的組織文化。她只要多點政府經費,不需要任何改革」。
他在書中寫道,多年後看來,「
任內衍生出五家公司,尤其是台積電,是我在工研院院長任內最大,也許也是唯一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