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俄羅斯總統普丁而言,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天(3/20)赴俄進行國是訪問,是士氣上的一大鼓舞。對習近平來說,這次出訪則是展現中國的全球定位。《華盛頓郵報》分析,兩者尋求的都是挑戰西方霸權,但球在習近平手上,藉機向世界展現,西方對話的對象應該是中國,甚至讓普丁知道,新秩序也將會是由中國來主導,而不是俄羅斯。
《華郵》19日報導,習近平訪俄,為全球對抗的局勢劃定基礎,顯示中國願意運用和俄羅斯的關係來對抗美國,即使這代表助長普丁的戰爭。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分析師加布耶夫(Alexander Gabuev)表示,「中國放眼的未來,是一個與美國抗衡的時代,而且已經開跑,至於俄羅斯,則是個可以利用的資產和夥伴」。
無論這會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前奏、或21世紀的新冷戰,習近平訪俄凸顯陣營已經成形,一邊是中、俄、伊朗,一邊是美、英、北約,爭奪全球影響力,也爭奪南非、沙烏地阿拉伯等立場搖擺的國家。
由於俄軍在烏克蘭戰場進度停滯,普丁聲譽受損,又被國際刑事法庭下達通緝令,國外活動受限,需要一些事情來分散大眾注意力。可以想像普丁會盛大歡迎習近平,營造自己的大帝形象。
德國萊比錫大學中國分析師奇加達耶夫(Aleksei Chigadayev)指出,普丁正尋找可以提供武器、貿易、或至少在國際場合口頭支持他的夥伴,但習近平訪俄,比起為了討論俄羅斯或烏克蘭,更重要的是展現中國的全球地位。
奇加達耶夫說,習近平可以向世界表明,中國能夠扮演調停者,但這同時也是警告,讓美國認清和中國談判的必要、讓歐洲知道中國作為一支強權的重要性;這也是向中亞、中東、非洲發出訊息,展現中國是個比美國更可靠的支援力量。
習近平甚至可能有意讓普丁知道,如果世界正在形成新秩序,領導者會是中國,而不是俄羅斯。
中國最近斡旋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成功讓兩國達成復交協議,顯示中國的全球影響力已經更上層樓,同時也讓美國更惱火;美國原本就因為沙國主導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減產石油、讓普丁得以繼續靠賣石油賺戰爭資金而相當不滿。
外界也關注中國會否提供武器給俄羅斯,可能透過北韓等國家秘密轉運。中國則是提出了自己的「烏克蘭問題解決方式」文件,強調和平、沒什麼作用地呼籲俄烏停火並和談;之所以稱沒作用,是因為文件裡12個要點,沒半點提到領土糾紛要怎麼處理。
《華郵》指出,無論中國的解決計畫多單薄,習近平還是可以對全球擺出「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裡唯一有和平計畫的常任理事國」姿態,同時和普丁一搭一唱,指北約組織(NATO)不斷提供武器給烏克蘭只會加劇衝突程度。
普丁和習近平有很多共通點:兩人都吃民主和市場經濟的「自助餐」,愛怎麼自定義就怎麼自定義;兩人都對人權不屑一顧、擔憂公民活動;最重要的,兩人都希望結束美國的全球主導地位、重塑國際組織和規範。
1988年,美國時任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訪俄羅斯,與時任蘇聯總書記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在莫斯科紅場散步時,宣布冷戰結束;被問到1983年曾說蘇聯是邪惡帝國,雷根回答,此一時彼一時。
美俄現在似乎又回到原點,但和上一回冷戰不同的是,這次冷戰看起來是中俄對抗歐美。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加布耶夫說,中國對中美關係日益悲觀,中國對於美國對俄羅斯的制裁至今抱持觀望、尚未踩紅線,但美國同時對中國祭出先進半導體的技術出口限制、並派送更多武器到台灣;另一方面,俄羅斯衰微造成的槓桿失衡影響越來越大,可能讓中國決心鞏固中俄關係,
習近平訪俄,可以讓普丁顯示自己還有朋友,雖然也是個不怎麼受西方歡迎的人;習近平的站台既可以提高普丁在俄國國內的合法性,也同時讓非洲、中東、中南美洲認為,普丁還是個可以繼續合作的人。
俄國官員努力淡化普丁的乞求姿態,但隨著制裁導致經濟成長停滯、技術與供應鏈與世隔絕,俄國在全球舞台上的力量只會越來越萎縮。這種衰退符合中國的利益,不過中國也不希望普丁全面垮台,因為這可能強化美國的影響力、或為中俄邊境帶來不穩定。
莫斯科國立大學亞非研究所所長馬斯洛夫(Alexey Maslov)認為,新的對抗時代,將會是一場不同陣營間的長期冷戰,未來20或25年內,不僅政治,就連關於經貿、教育等任何談判,都會變得沒那麼輕鬆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