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哈戰爭造成加薩近200萬人逃離家園。圖為今年8月加薩中部迪爾巴拉的阿克薩烈士醫院。路透社
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大舉入侵以色列,為了報復1200人喪生、250人被擄為人質,以色列以殲滅哈瑪斯為目標對加薩開戰,一年來奪走逾4.1萬巴勒斯坦人命,造成近200萬人流離失所。
以色列上月再開闢第二戰場,對黎巴嫩真主黨展開大規模攻勢,矢言打擊伊朗在中東各地的代理人,連最緊密的盟友美國也攔不住;伊朗則在本月初展開報復,對以色列發射多枚飛彈,中東瀕臨區域戰爭爆發邊緣。
一年前那場攻擊,對世界帶來哪些深遠影響?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從四大面向分析衝擊。
1. 以色列重振旗鼓,恢復「軍事至上」思維2023年大部分時間,以色列社會因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實施的「司法改革」而陷入分裂,反對派民眾大舉示威抗議、政壇人士惡毒互罵。但自10月7日開始,司法改革已被以色列人拋到腦後。
那天,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Hamas)領導的加薩伊斯蘭武裝份子,以越過邊界、乘船登陸、飛滑翔傘等方式入侵以色列,闖入民宅、音樂節殺害平民、強暴婦女、擄走男女老幼。
以色列舉國震驚,之後數月全民都有共識,一致支持以色列國防軍(IDF),認同應全面擊潰哈瑪斯。
部分以軍高層將領辭職,為未能防範哈瑪斯入侵行動而負責;以後備軍人為主的以軍年輕世代,也讓老一輩以色列人刮目相看。然而原本就被批評貪腐、自戀、無能的納坦雅胡,不僅沒有為10月7日的悲劇承擔任何責任,也未積極拯救人質,引發更多不滿。
10月7日攻擊後,與哈瑪斯同為伊朗代理人的黎巴嫩真主黨(Hezbollah)開始頻頻空襲以色列北部。當地7萬5000名居民被迫撤離家園,成為以色列社會另一個大問題。一週年尚未到來,大規模反政府示威已重現以色列街頭,突顯了納坦雅胡長期執政帶來的社會分歧。
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大規模入侵以色列,在以國南部斯德洛特區殺害多名民眾。路透社
於此同時,伊朗的代理人(包括在伊拉克、敘利亞境內的反抗組織)也對以色列加強攻擊;伊朗則在今年4月與10月都發射飛彈攻擊以色列本土。
數十年來,以色列的政治、情報、軍事高層都相信,只要讓哈瑪斯治理加薩,就能遏阻它對以色列發動大規模攻擊。10月7日攻擊已徹底打碎這個一廂情願的想像,也促使以色列以不同視角看待真主黨和伊朗:只評估戰力,不假設意圖。
這樣的視角讓以色列上月在兩週內獲得驚人成果:擊斃真主黨領袖納斯拉勒(Hassan Nasrallah)及大部分最高層指揮官,同時將真主黨用於攻擊以色列的飛彈發射器炸毀大半。
以色列4年前在美國撮合下,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簽訂《亞伯拉罕和平協議》,阿聯成為繼埃及、約旦後第三個與以色列達成和平協議的阿拉伯國家。此後以色列自覺更加安全,一心發展經濟,有「新創之國」美譽。
然而,如今的以色列勢必需要擴充軍隊編制,這也表示將對人民加稅,同時生產更多軍火,擺脫對美國武器供應的依賴。
根據9月下旬進行的一項民調,以色列若在兩個以上的戰場持續打仗,逾7成以色列人認為一般百姓可以承受。這顯示大部分以色列人都已做好心理準備,艱難的日子還會持續。
以色列人民在1940年代、60年代、70年代曾面臨更大的威脅。這個猶太國家一直深知,國族必須為未來奮戰。
2. 以哈戰爭造成巴勒斯坦人慘重傷亡去年10月7日以來,以軍和哈瑪斯武裝部門的戰爭造成大規模傷亡。根據哈瑪斯治下的加薩衛生部統計,至10月2日為止,當地共4萬1689人喪生、 9萬6625人受傷;220萬人口中逾190萬人被迫離開家園,另有無以數計的失蹤人口。
加薩原有的36間醫院中,目前僅餘17間還能部分運作;以軍空襲炸毀無數建築,規模已堪比二戰期間盟軍對德國城市的轟炸。今年7月的衛星照片顯示,加薩63%的建築受損或全毀,其中包括21萬5137間住宅單位。
去年10月7日後,以軍迅速關閉加薩邊境口岸,大舉限制物資輸入。加薩人民缺乏糧食、飲用水、醫療用品和藥物。許多人手頭沒有錢,甚至沒有容身之地,只能仰賴難以進口的援助物資。
以色列軍方攻擊加薩市一座作為難民庇護所的學校,釀上百人死亡。路透社
根據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員辦公室(The UN Office of the Coordinator for Humanitarian Affairs)9月的報告,運往加薩的援助物資有46%受阻,無法送到有迫切需要的巴勒斯坦人民手中。
由於以軍的空襲與地面攻勢不斷擴大,至今年8月,以色列發出強制撤離令的範圍已擴及加薩86%的區域,南部馬薩維(al-Masawi)地區的一小片沙地成為唯一號稱安全之地,人滿為患。當地還在8月間爆發25年來首見的小兒麻痺疫情。
停火無望,國際難民組織(Refugees International)9月警告,由於援助物資運入持續受阻,加上以軍持續轟炸、人民流離失所,加薩爆發饑荒的風險持續升高。
10月7日攻擊的後果,也衝擊約旦河西岸與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民。以軍在當地加強封鎖,禁止巴人進入以色列工作,並展開大規模行動,獵捕及狙殺被疑為恐怖份子的巴人。
根據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衛生部統計,戰爭爆發以來,當地已有逾700名巴人喪命。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UNOCHA )9月下旬統計,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摧毀1725棟建築、4450名巴人被迫離開家園。
由於赴以色列工作的許可證暫時失效,加上許多商店難以為繼,目前約旦河西岸約有三分之一巴人失業。
以色列不當對待巴人的情況也令外界關注。聯合國報告稱,自去年10月7日以來,已有53名巴人在被以色列拘押期間喪命,美國與歐盟均呼籲展開調查。
國際法庭(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5月已裁定,以色列必須保護平民,並滿足平民的基本需要,但在聯合國未採取行動的情況下,國際法庭並無強制執行的機制。
不過,包括英國、義大利、西班牙、加拿大、比利時、荷蘭等國已禁止或限制向以色列供應武器。
聯合國針對巴勒斯坦的跨機構常設委員會9月在聯合國大會發表聲明指出,加薩有「超過200萬巴勒斯坦人缺乏生存必需的保護、食物、飲用水、衛生、容身之所、醫療、教育、電力、燃料」。
聲明呼籲國際社會促成立即停火協議,批評以色列和哈瑪斯一年來的戰爭,「就是對他們自稱遵循國際人道法律、自稱已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的最大嘲弄」。
3. 伊朗的「抵抗軸心」仍然屹立伊朗外交政策過去10年的核心,就是支持由多個伊斯蘭民兵團體組成的「抵抗軸心」(Axis of Resistance),包括哈瑪斯、真主黨、葉門青年運動(Houthis,音譯胡塞)、伊拉克及敘利亞的武裝組織等。
這些代理人讓伊朗可將武力投射到各地,但只要伊朗未直接參與暴力攻擊,就能享有一部分免責權。因此伊朗一直坐享代理人發動攻擊的成果,但鮮少付出代價。
不過,哈瑪斯與真主黨這兩大伊朗代理人,過去一年間都遭以色列大幅削弱力量。
2024年9月29日,土耳其伊斯坦堡的以色列領事館外有民眾憤怒示威,抗議以色列擊斃黎巴嫩真主黨領袖納斯拉勒。路透社
什葉派的伊朗政權大力支持遜尼派的哈瑪斯,讓伊朗得以自詡為所有穆斯林的守護者,而哈瑪斯以10月7日攻擊重創以色列,也獲得伊朗高度稱許。
過去一年間,以色列的激烈報復重挫哈瑪斯,但未能徹底摧毀它。伊朗希望哈瑪斯能逐漸恢復元氣,如此不僅可對以色列形成打擊, 也能繼續在巴勒斯坦的政治中扮演要角。
真主黨則是伊朗成立於1980年的什葉派武裝組織,是伊朗最重要的代理人。在911恐怖攻擊後,真主黨也為伊朗訓練多個代理人組織,並協調運作。
去年10月7日後,真主黨為支持哈瑪斯,也向以色列發動攻擊。伊朗原本希望此舉可對以色列形成壓力,同意讓哈瑪斯繼續治理加薩,結果不然。以色列9月摧毀了真主黨的通訊系統、成功實施斬首行動,還針對黎巴嫩各地的真主黨據點發動地面攻擊。
不過,真主黨並未被連根拔起。雖然它的龐大軍火庫已被炸毀一部分,據信仍藏有數千枚飛彈,伊朗也會竭盡所能重建真主黨的軍火存量。不過至少在可見的未來,真主黨在中東會是一個勢力已被削弱的角色。
伊朗為了替真主黨報復,1日已空襲以色列,如今以色列可能反擊。儘管雙方都宣稱不願情勢升高為區域戰爭,但軍事行動向來有自己的動能,有時會將國家領導人推向他們也不樂見的情況。
不過,一年來的衝突也為伊朗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那就是以色列在國際間更加孤立。如今以色列經常在各種國際會議上受到譴責,特別是來自全球南方國家的抨擊。以色列也在美國引發強烈爭議,導致不同世代的美國人相互對立。
一個詭異的情況是,在伊朗國內鎮壓青年示威的最高領袖哈米尼(Ali Khamenei),卻發聲捍衛美國大學校園的抗議活動。只要戰爭持續,西方輿論就可能持續兩極化,從中得利的則是伊朗,以及以色列的其他敵人。
4. 以色列與美國的「特殊關係」漸趨緊張 美國與以色列的緊密關係始於甘迺迪(John F. Kennedy)執政期間。甘迺迪1962年與以色列時任外交部長梅爾(Golda Meir)見面後,宣布美國與以色列之間是「特殊關係」,如同美英關係。
之後的60年間,美國致力於協助以色列的國防,確保以色列擁有軍事優勢。不過兩國的「特殊關係」不限於此,在歷史、政治、宗教和倫理上也密切相連。這些因素的結合,促使美國總統拜登在10月7日後向以色列提供了重要支持,包括政治、外交和軍事層面。
拜登展現出的全力支持,包括在10月7日攻擊的11天後造訪耶路撒冷,被以色列過度解讀為美國支持以軍全力殲滅哈瑪斯。之後幾個月來,這樣的觀點落差令兩國備感困擾。
不過,雖然美國各地出現示威,抗議以色列在加薩造成大規模平民傷亡,但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並未因此動搖。美國為確保能持續向以色列供應武器,開闢空中和海上的運輸通道;今年4月,美軍也協調多國保護以色列不受伊朗飛彈和無人機的攻擊,都是最佳例證。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9月27日在聯合國大會發表演說。路透社
以哈戰爭爆發的頭幾個月,拜登政府並不擔心以色列的戰爭計畫,直到大量巴勒斯坦平民傷亡,加上拜登可能得為了支持以色列付出政治代價,美國政府的發言基調才有所轉變,但政策上不見得跟著改變。
今年初,拜登開始含蓄批評以色列的軍事行動。他承認巴人飽受苦難,加上白宮極力協調停火,使美國與以色列的關係漸趨緊張。以色列政府和支持者則認為,若停火協議未納入強制哈瑪斯投降的內容,只會讓這個多國認定的恐怖組織受益。
4月間,以軍誤殺美國非政府援助組織「世界中央廚房」(World Central Kitchen)的七名工作人員,導致雙邊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劇,拜登政府因此施壓以色列,要求暫停行動。在以色列對加薩南部的拉法展開攻勢之前,白宮還暫停向以色列供應某些武器,特別是2000磅的重型炸彈。
以色列9月中旬開始攻擊真主黨時,與美國之間的關係仍然緊繃。在以色列對真主黨發動呼叫器與對講機攻擊,又發動大規模空襲擊斃真主黨多名高階指揮官後,美國和法國共同提出以色列與真主黨停火21天方案,憂心局勢進一步升級,恐引爆區域戰爭。
但納坦雅胡表示同意後又改變主意,批准以軍發動斬首攻擊,擊斃了真主黨領袖納斯拉勒。
以色列不願簽署美法的停火方案,加劇美以之間的緊張關係。但以色列不再聽從美國的建議,並未讓拜登政府停止協防以色列。 雖然擔心區域戰爭爆發,美國仍支持以色列9月30日起對黎巴嫩南部發動地面攻勢,10月1日伊朗對以色列發射多枚彈道飛彈,美國也協助以色列採取飛彈防禦措施。
以哈戰爭是否會永久損害美以關係,仍是懸而未決的問題。共和黨仍堅定支持以色列,不過民主黨內對於美以「特殊關係」的看法已出現分歧。10月7日攻擊帶來的變化之一,就是讓美以之間號稱堅不可摧的紐帶開始鬆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