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世界稀土之都」的中國內蒙古包頭市火力發電廠與煤礦。攝於2007年5月。美聯社
中國稀土近年成為北京當局與美國、歐洲進行貿易談判的重要籌碼,但中國在近乎壟斷多種關鍵稀土市場的同時,也付出環境遭嚴重破壞、人民健康受損的代價。
《
紐約時報》、英國廣播公司(
BBC)近期均走訪中國內蒙古的稀土礦,發現有人工湖中傾倒具放射性的廢棄物、數十座山谷遭污染。多年前就有論文指出,這些污染已危及當地孩童的健康甚至智力發展。
《紐時》報導稱,中國稀土生產污染最嚴重的區域,就是自詡為「世界稀土之都」的內蒙古工業城市包頭及其周邊地區。包頭市人口約200萬,數十年來的稀土生產監管不力,讓當地的環境與人民均深受其害。
當地一處被稱為「尾礦庫」的人工泥漿湖,佔地11平方公里,堆存了礦石提取金屬後餘下的廢渣,在冬季與春季泥漿變乾時,湖面上就飄揚著含有鉛、鎘以及其他重金屬的粉塵。根據中國學者發表的學術論文,其中還包括微量放射性元素釷。
這座人工湖建於1950年代中共建政初期,湖底並未鋪設環保防滲層。到了夏天進入雨季後,泥漿湖面的積水會漏到地下水層,將有毒重金屬和放射性釷也隨之進入地下水。
隨然地方政府著手整治環境,但長期的不良做法和監管不力,對環境的破壞仍然存在。
《紐時》報導,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去年的一篇論文警告,包頭地區存在「嚴重的空氣和尾礦庫污染」;內蒙古科技大學學者今年一月發表的論文也指出,「離尾礦庫越近,污染越嚴重,環境和生態風險越高」。
事實上,早在2003年就有論文指出,由於稀土工業污染環境,包頭市的兒童有智力發展遲緩的問題。2017年的另一篇論文也發現,包頭兒童的尿液中,稀土元素仍達到可能危害健康的濃度。
環境污染成報導禁忌 紐時記者遭扣留盤問報導指出,中國當局多年來已投入上百億人民幣改善稀土產業的環保措施。《紐約時報》分社社長柏凱斯(Keith Bradsher)曾在2010年前往包頭的尾礦庫採訪,湖邊只有土堆的護坡道;今年6月初再前往,護坡邊外側已修築護城河,可堵住尾礦庫滲出的泥漿,附近居民也大多遷至他處,空氣也清新多了。
但報導指出,中國當局在持續推進環境整治的同時,也愈發嚴格限制對環境污染的討論。十幾年前,中國官媒還曾報導稀土工業的粉塵污染導致牲畜死亡、包頭附近的數千畝草原被禁止放牧。但如今在中國境內的網路上,已幾乎找不到任何相關報導。
報導稱,包頭的環境污染監管單位權責在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但掌握當地的白雲鄂博礦、鋼鐵廠及大部分稀土精鍊廠的礦業巨頭「包頭鋼鐵集團」,正由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擁有,實施監管更加複雜。
柏凱斯提到,他與兩名同事6月初在包頭採訪時,遭8輛警察和包鋼保安的汽車大舉攔截。他們被警車送往包鋼總部的一間警衛室,遭扣留2小時並接受盤問才獲釋,當時警衛室外聚集了21輛警車和當地官員的汽車。
他們被告知,尾礦庫是「包鋼集團的商業機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