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4月7日晚間宣佈,為了避免疫情持續擴大,自4月8日0時起實施「緊急事態宣言」,適用地區為首都圈的東京都、千葉縣、埼玉縣和神奈川縣,關西重鎮大阪府與比鄰的兵庫縣,以及九州地區的福岡縣等7座都府縣,預計實行一個月至5月6日為止。「緊急事態宣言」怎麼看?以下用4個網路社群上的熱門關鍵字,帶大家了解日本現況。
日本各大電視台同時轉播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公布緊急事態宣言的畫面。(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安倍晉三於記者會中強調,緊急事態宣言並非如外國一樣的「封城」,販售民生必需品的超市賣場等仍會持續營業,電車等大眾交通工具也會運行,只是籲請民眾能更有意識地減少不必要的外出。
會有這樣的誤解,並非日本國民想太多,而是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於3月23日的記者會中,曾提過若感染人數呈現爆炸性成長,為了收束疫情「不排除」實施都市封鎖(ロックダウン,英文為lockdown)的可能性。
雖然言詞間保留了許多調整空間,但隨著東京確診人數日以遽增,並在4月5日確診人數突破千人之後,「緊急事態宣言」自然而然與「封城」措施聯想在一起。
事實上,緊急事態宣言對人民沒有法律強制力,即使違反了也無罰則,日本國民仍保有珍貴的「自由」。安倍盼能大幅壓低人人之間的接觸率,最理想狀態為減少80%,最低也要降低70%,而這項措施的成敗關鍵,就取決於日本國民們的自律能力了。
外出自肅是日本政府對日本國民提出的籲請,是一種自我管理。首都東京有著來自國內外各地的求職、求學者,現在這座1,395萬人口(2020年1月推測數字)的大城市面臨到疫情危機,截至截稿時間,放眼日本尚未出現確診病患的只剩島根縣、鳥取縣與岩手縣,低於10名感染者的也僅有德島縣、香川縣與鹿兒島縣。
於是在緊急事態宣言發表之前,許多人選擇先回到老家,或是試圖往其他疫情較和緩的地區移動,讓網路上一時出現了「東京脫出」這個熱門關鍵字。現階段,長距離的「移動」是最不妥當的處理方式,讓網友們紛紛跳出來勸導,也顯示出人心惶惶的不安氛圍。
緊急事態宣言確立「外出自肅」的籲請,針對廣大的就業人口則是「原則在宅」,也就是希望公司行號盡量讓員工改成遠距工作、在家執勤,目標是將出勤者減少7成以上。
日本政府多次呼籲民眾需避免前往「三密」——密閉、密集、密切接觸的空間,但也屢屢被質疑,最符合這三大條件的,偏偏就是每天通勤時間的滿員電車,然而通勤被認為是生活之必須,並不列於自肅範圍內。
4月3日,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了與通訊社交軟體LINE合作的疫情普查報告,調查結果顯示,2,400萬回答者中僅有5.6%有實施遠距工作。
緊急事態宣言將心理警示的層級拉高,可望有更多企業跟進,但實際上會有多少公司會改變方式呢?況且還有許多職種根本無法適用家工作。根據日本的勞動基準法規定,當公司因自身狀況休業時,公司有向員工支付平均薪資6成以上的「休業補償」之義務,這次受疫情影響而休業的企業店舖,適用該規定,以讓勞方能維持最低生活必須。
但若是由於緊急事態宣言,在知事權限下停止營業,適用休業補償與否便產生不同的法律解釋了。Facebook上的一些日本生活、工作打工社團裡,就看到宣布之後,出現了許多被解僱、失業的例子。「原則在宅」會不會變相成「一直在宅」?也得持續觀察。
從衛生紙、面紙會缺貨的假消息出現至今,相關產品仍處於庫存少量的情形。(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外出自肅、在宅勤務都可單純歸結成一句話:不要出門。
日本第一起本土確診病例發生於1月28日,後來疫情逐漸蔓延、擴大,人們經歷了發現口罩到處缺貨,被假新聞影響而搶購衛生紙、面紙,到醫院、Live House陸續爆發群聚感染,後來發現電視上常看到的藝人明星竟紛紛確診,時至現今的緊急事態宣言,一連串的疫情進度逼得人喘不過氣,悶在家裡的苦澀產生出的心理壓力,便被稱為「Corona倦怠」(コロナ疲れ),於是就算有外出自肅的籲請,還是有人會想要出門透透氣、轉換心情,以紓解這份倦怠感。
心理產生的壓力不容忽視,延續上一個遠距工作的話題,當有些人將工作場所移至家中,家庭間的摩擦也變多,甚至出現了夫妻失和的「Corona離婚」現象。
而不只在日本,多國陸續發生言語上、行為上的家暴案例。在外頭,人與人必須維持社交距離,但在家庭的屋簷下,家人之間如何互動、協調、共處,也成為檯面下不可忽視的難題。
作者:陳怡秀 文章出處:想想論壇